|
;内容摘要: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迅猛发展,已成为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非政府组织的两面性与工具性不容忽视。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加强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管理和利用,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 关键词:国际非政府组织; 国内活动现状; 依法管理
; The; consideration for International NGO involved problems
; Abstract: Under the global background, NGO is developing rapidly, it also ha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ower which effecting on the course of the world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NGO to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has become prominent increasingly. However, we cannot ignore the dual character and instrumentation of NGO. Nowadays,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critical period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we should make the good of use of NGO, on the other hand, we must avoid it’s shortcoming. Only we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GO, can we make it play positive part o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y society an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 Keywords::International NGO; Domestic activities actual stat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law
;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多元化不断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异军突起,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活动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已逐步成为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两面性与工具性不容忽视。如何全面认识国际非政府组织,怎样加强对不断涌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管理,趋利避害,已成为需要我们积极妥善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 (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非政府组织,英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简称NGO,也叫Third Sector(第三部门)。目前国际社会对非政府组织定义各种各样,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非政府组织科的解释是:非政府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赢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非政府组织面向任务,由兴趣相同人们推动,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义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它们提供分析和专门知识,充当早期预警机制,帮助监督和执行国际协议。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特征应包括:合法性、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公益性、非暴力性和非政治性。
; (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国际行为体之一,非政府组织的历史渊源甚为久远,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就是最重要的跨国行为体。国际上首次使用“非政府组织”一词是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71条款。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由于受社会发展、公民意识等因素制约,非政府组织发展极为缓慢,且活动主要局限于传统的慈善事业。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叶,由于自由结社权的普及和公民社会的兴起,非政府组织开始从传统慈善事业向公民慈善事业转型,逐步趋向组织化、专业化。二十世纪初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现代基金会的创立为标志,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工会、职业联合会、大型慈善组织、致力于互助和社区发展的民间组织、教育青年人的组织、提倡道德和宗教价值的组织等,非政府组织进入了成长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通讯和交通革命、全球相互依存度的增大以及全球化导致的大量跨国问题并因此呼唤国际努力,非政府组织得以较快发展,此后一直到八十年代,非政府组织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增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全球化进程加快,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开始对各国内政外交及国际事务发展影响和作用。目前全球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多达数百万个,其中各类国际非政府组织超过五万个,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非政府组织已经超过了两百万个,资产超过两万亿美元,工作人员超过九百万人。
; (三)非政府组织发展动因。从非政府组织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虽然很早就诞生了,但一度发展缓慢,直到冷战结束后才蓬勃发展,主要原因:一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对政府机构的依赖和信任程度在逐步减弱,甚至产生怀疑,而乐于自己组织起来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二是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冷战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明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国家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引发了各种政治力量的重新组织组合。“公民社会”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非政府组织在这场大变革中,以其高于个人、低于政府的面目和非传统政治运动的形成,在整合社会、体现多元价值方面显现了独特的能量。三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扩张、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导致了大量全球问题的兴起,加大了各国政府治理经济社会的难度,新旧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使长期以来民族国家是唯一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领域中陆续出现了非国家行为主体(主要有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由于非政府组织与拥有强力机构和强制手段的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相比,具有柔性形态的一面,与跨国公司追逐经济利益相比,又有非营利性的一面,从而使各国民众对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认同程度越来越高。甚至有学者认为,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是除政府(民主政治)、跨国公司(市场经济)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第三大力量、第三部门。四是联合国的鼓励与欢迎。联合国对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一贯相当重视,早在成立之初就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联系机制。1945年旧金山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宪章》第71条明确规定:“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得采取恰当办法,俾与各种非政府组织会商有关本理事会职权范围内之事件”;1946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开始给予某些非政府组织咨商地位;1968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总结与非政府组织多年合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1296号决议,进一步完善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框架内活动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对自身局限性和非政府组织作为合作伙伴潜力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将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视为促进联合国实现确定目标的一个重要渠道。1996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了第1996/31号决议,进一步承认了在各国和各地区活动的非政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各种非政府组织的联系与合作。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更是给予非政府组织以极大的肯定和支持,称非政府组织是联合国“不可或缺的伙伴”。2005年安南向59届联大提出的一揽子改革计划中强调对全球共同关注的所有问题,要尊重达成共同的意见,包括非政府组织的意见。五是一些国家政府的支持。一方面,西方国家由于“公民社会”比较发达,其非政府组织发展较为成熟,因而他们就积极利用非政府组织这种“软实力”开展跨国活动,影响国际议程,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一些非政府组织则秉承政府的意志,积极充当政府渗透和颠覆所谓不民主国家的“第五纵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宣扬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方民主理念,营造西方民主潮流,积极构建西方民主体制。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为获取外援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也在大力发展本国的非政府组织。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
; (一)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发展概要。传统中国的“国家”有养民、教民的政治责任;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制度设计与安排,都具有明显“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非政府组织缺乏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在1978年以前,中国(大陆,下同)的非政府组织发展极为缓慢,甚至在“文革”时期还出现基本消失的现象。
; 1978年以后,中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原有的政治化、行政化、一体化的社会走向开放化、市场化和多元化,政府的职能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人们的价值取向从“义务本位”逐步转向“权力本位”,个人及各种利益团体的主体意识、社会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监督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面临深刻的变化和调整,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合理定位。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阶层之间利益日趋多元化,各自需要不同的利益代言人,而非政府组织的多样性恰恰反映了人类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和社会性,在此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国际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凭借其健全的组织、雄厚的实力、规模大、活动能力强等优势,开始大量涌入我国。
;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已经超过百万,数千个国际非政府关注中国发展,在我国活动的国际非政府有500多个,每年的资金投入2亿左右美元。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基本活动情况。目前在中国活动的500多个国际非政府组织种类众多,既有宗教机构、人道主义救援和发展机构,也有私人基金会、专家型非营利的咨询和项目执行机构、宣传机构、专业协会、互助及自助组织,还有政策研究思想库;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开展的活动项目涵盖赈灾、教育、环境保护、卫生健康救助、劳动权利和倡导、野生动物保护、实用技术的推广、能力建设、文化保护、公共政策研究、农村社区发展、社会福利、城市规划、职业培训、志愿活动、妇女权利、国际交流、商业发展、民主、培育和发展本土非政府组织等等;活动范围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活动的方式既有宣传倡导,也有项目运作,还有相互合作;活动主要服务对象为各弱势社会群体。在我国活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中,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两大领域活动相对突出,影响较为显明。
; 在环境保护方面。他们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倡议和实践活动,举办包括电视讲座在内的各种讲座、培训、演讲等环境意识教育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环保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推动和促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活动,研究并积极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对环境保护的资助活动,为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活动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资助或援助;开展各种形式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项目活动,包括野生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的维持和保护,植树绿化,水质净化,大气污染的控制和处理,沙漠化防治,黄河上游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社区环境保护,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等等;开展环境保护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普及活动,通过开展相关学科和技术的研究及其开发、应用,积极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环境污染受害者开展法律咨询等援助;积极推动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提供有关的信息、资金、设备、技术等支持。
; 在扶贫开发方面。积极开展包括生存扶贫、技术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健康扶贫、合作扶贫、文化扶贫、实物扶贫等在内的各种扶贫及开发活动,在消除贫困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活动:通过直接提供包括资金、物资等经济资源的方式,力图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通过提供资金、物资委托相关部门修建校舍,或救助贫困地区的教师、学生,力图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改善教学质量,增加贫困人口特别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开展项目,特别是伴随项目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将大量有用的信息和技术技能传授给受益人,使他们通过参加学习和直接应用,努力掌握这些技术技能,从手段和方式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在投入资源的同时,启动受益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并引导当地建立起有约束功能的信用链及其关系制度,从社会资本、生产制度、理念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利用长期开展项目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更直接和有效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贫困层的不同问题开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扶贫活动;协助并监督各级政府贯彻执行有关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协调、筹措社会资金开展扶贫开发活动;与各种社会救助力量(包括“草根”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扶贫开发活动;培育、发展本土相关非政府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