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法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
›
2018试论述单位犯罪主体范围
返回列表
查看:
267
|
回复:
0
2018试论述单位犯罪主体范围
[复制链接]
6305283
6305283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23 20: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与学习之余出于学习的兴趣,对刑法学比较有感吾,作为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对所发生的一些腐败现象深有体会。尤其对一些隐蔽性犯罪,也有了解,笔者出于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一些犯罪现象作了详细调查,并有一些深切体会。对于一些犯罪现象,比如单位私设小金库,单位集体旅游浪费公款现象等。基本上有两种因素。一、财务体制不健全,二、领导干部政治觉捂不高,另外也有一些单位犯罪现象无法察觉,因为单位犯罪主体不明确,概念模糊,有些是法律本身的疏漏,有些是行政体制问题遗留。但单位犯罪不是法律术语:法人犯罪是国际上通行的称谓。比如基层派出所,不具有法人资格。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以罚代刑,私设金库,一经查处,追究责任只能是公安局。真正的犯罪主体却得不到惩处,这就是体制的弊端。理论界关于单位犯罪主体范围问题争议颇大,本文联系民法学的理论对单位的特征与范围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且认为,有关自然人应当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并阐述了一定的理。
【关键词】单位犯罪 自然人 犯罪
; 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只有自然人才能实施刑法中的犯罪,而对法人犯罪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除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的企业法人单位均被实质性地纳入到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巨大“企业”的组成部分,即生产单位或车间。事实上不太可能 ,实施犯罪行为之外,还因为理论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固执地坚持犯罪只限于自然人的行为,法人是民法所拟制的主体,没有本来意义上的意思,不可能实施刑法中所称犯罪见解的缘故。现行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一改原刑法否认单位犯罪的立法态度,采用总则性规范与分则性规范相结合的立法方式全面规定了单位犯罪问题。但是该条关于单位犯罪定罪原则的规定的内容过于简单,大大地降低了刑法的可操作性,因此,有关单位犯罪的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笔者仅就单位犯罪主体范围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本文笔者的粗拙观点是:在公司、企业机关等各种各样的组织对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有巨大影响,用刑罚手段规定单位的行为已成为趋势,目前的单位犯罪和单位处罚制度中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反映出单位犯罪的实际情况,主体不明确、内容不清晰、责任不明朗。我认为应当从单位自身所具有的议事程序、组织机构、目标以及与自然人相区分的特征来判断单位的罪过,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追究相关行为人的责任。
一、对单位的特征理论概述
;虽然我国现行法典中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主题和刑事制裁的方法,而且,还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范围,但是,从总体意义上讲,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是单位犯罪,该如何判定,则完全没有触及。刑法采用了单位犯罪的称谓,并且简单列举了几种单位,但是对于单位的具体范围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理论界对单位的具体范围的认识并不一致。笔者认为,在界定单位的范围之前,首先应当明确能够构成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的单位的特征,凡符合这些特征的单位即可成为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主体,反之则不是。我认为,单位犯罪主体应当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单位的合法性。合法性是单位存续的前提,合法性要求实体合法与程序合法,对于成立公司、企业等单位的实体条件,法律已经规定得十分清楚,毋须赘述,在单位的设立程序上一般有依据法律规定的设立、批准设立与注册设立三种方式。凡在实体或程序方面不具备合法性要件的组织当然地不能成为单位,应当予以取缔,自然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第二、法人单位的组织机构性。“法人必须有稳定的组织机构,以便形成不同于组成人员各自意志的法人意志,并保证法人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单位是物的集合体,同时也是人的集合体,一定的组织机构能够保证单位成员之自然人的意志经过一定的程序上升为来源于自然人意志,但又不同于自然人意志简单相加的高于自然人意志的综合性的单位整体意志。作为单位一般要具有意思相关与执行机关。“机关是在一个团体内发挥一定职能的个人或集体。”
第三,法人单位的持久性。单位必须有明确的存续期限,或者虽无明确期限,但必须有法定的或为法律所认可的终止的原因。单位具有人的有机集合性,持久性保证单位的存在与构成单位之自然人的变化无直接关系,从而超脱于构成其的自然人而独立存在。同时,单位的资合性也要求其独立于自然人而稳定存续。临时性组织由于依托于组成其的自然人,不具有独立存在性,因而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第四,单位的刑事责任能力性。单位的刑事责任能力始于其依法成立,终于其破产、解散或者被依法撤消等事由。因此,尚在筹建中的单位因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故不构成单位犯罪主体。在筹建者以筹建中的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活动的情况下,如果筹建者是自然人,构成该自然人犯罪;如果筹建者符合单位的特征,构成该单位的单位犯罪。至于单位变更后,对于变更前的犯罪行为,有学者主张:“由继承变更前单位债权债务的后一单位以前一单位的剩余资本来承担责任,对无继承体的单位犯罪只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个人责任。”该主张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该主张的最终理论基础是民法债的转移理论,民事责任是客观的赔偿性的财产责任,因此作为民事责任表现形式之一的债是可以转移的,但民事责任仍具有不可转移性,主体是特定的。债并不是刑事责任的表现形式,刑事责任的前提是受刑主体是犯罪主体,继承债权债务的后一单位与前一单位在法律上是不同的主体,该主张违背罪责自负原则。同时,单位变更,原单位已消灭,正是刑事责任消灭的事由。在两罚制中,自然人不能脱离单位单独成为犯罪主体与受刑主体,上述主张认为对无继承体的单位犯罪只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个人责任割裂了自然人与单位的紧密联系。当然追究自然人刑事责任不以其仍在原单位任职或受聘为限。有学者提出单位限制责任能力,并指出:“单位刑 事责任能力的限制或减轻,一般在于上级主管部门违法的干预。”不可否认,单位刑事责任能力是从法人行为能力移植来的,法人不存在限制行为能力。在受到违法干预情况下单位的意志仍然是自由的。因此,单位不存在限制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社会政治意义并能够控制自己行为,从而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能够承担刑 事责任的能力。”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要求具有独立作出决策的权利。要求单位意志既来源于而又不同于单位出资 人及单位成员的意志而有独立性,同时也要求单位能够独立于其它组织机构作出决策。刑事责任能力“归根结底是承担责任的能力”,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要求单位能承担罚金刑,要求单位有可供独立支配的独立财产。例如,公司就对公司的资产享有所有权,股东仅拥有股东权,无所有权。但支配不以单位对财产拥有所有权为限,事业单位对其财产就有拥有所有权。但单位财产应独立于出资 人而存在,即出资人不能凭简单的个人意志直接支配单位财产,只能通过单位意志间接支配。
二、简析单位的理论范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主体范围的复杂化,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上述单位的一系列相关特征,笔者认为以下单位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公司,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以营利为目的,由股东投资而设立的企业法人。”(1)我国公司法只调整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私营企业可以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取得法人资格。公司在法律上具备独立的人格,具有上术四个特征。因此,凡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单位均是本文所指的公司,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政府机构改革,由政府职能部门转换而成的行政性公司与半行政性公司大量存在,名义上独立核算,实际经费靠财政拨款或所属企业上缴,并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与其称其为公司,不如称其为机关,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企业是按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将生产资料、劳动者和经营者结合为一个整体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商品生产、运输、销售或提供劳务或服务的社会组织体。”(2)由于 刑法将公司单列,单纯从企业法理论来看,该条所批的企业似乎应是合伙企业。根据《合伙企业法》与《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个人独资 企业是指依照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个人所有,投资 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以企业财产所有制形式为准,两者皆是私营企业;以企业法律 地位为准 ,皆是非法人企业。《民法通则》规定,个人合伙的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决定。因而“个人合伙是一种人的组合,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都 没有完全与合伙成员分离”;而“独资企业通常不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很难讲这两种企业有刑事责任能力。“当团体财产与团体成员的个人财产没有完全分离,团体行为与团体成员的共同行为合而为一的时候,团体的责任与团体成员的责任也就不可避免地牵连在一起”;由于出资人享有对独资企业的全部权利并对全部债务和风险承担责任,“可将独资企业和出资人等同看待”,对这两种企业追究刑 事责任实际是对自然人一个犯罪行为二次处罚,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因此,这两类企业不是现行刑法第30条所指的企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对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理是正确的。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