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0

2018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价值取向和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调整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23 19: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一)素质教育问题提出的背景〖HT〗?
  我国现行本科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的是近乎极端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专门人才。为了全面实施这种专业教育,培养出适应计划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则按计划经济部门需要设置和管理高等学校,按行业甚至工作岗位需要设置专业,以专业知识为核心构建课程结构。几十年来,培养出大批适应计划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本科教育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中显得 越来越不适应,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如“基础理论知识不 宽,文化修养不够,所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很差”(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载《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技之长,但却难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难适应社会对职业变更的需要”(张俊洪著:《回顾与检讨——新中国四次教育改革论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更有学者系统批评说:这种专业教育必然导致知识的专业化,在处理各种现实的复杂问题时经常地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无知所困扰;形成相应于其专业特点的片面的思维定势,造成人的天赋能力的彼此分离,使人的某一方面能力片面发展;情趣“专业化”:专业特点内化于人的个性、情感、爱好等方面,使人的个性、情感、爱好单一化。培养出来的人变成“专业化了的人”或“单向度的人”,也就是片面发展了的人。(李曼丽:《再论面向21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本科教育人才 培养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
  正是在此背景中,本科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问题受到了高等教育界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引发了一场至今仍在继续的大讨论。
  (二)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本科教育层次的素质教育内涵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不尽相同,针对性也不同。本科教育层 次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有三个:
  ?第一,针对过强的专业教育价值取向。专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在于它过分强调人才培 养的专业性,即“过窄的专业教育”。这种专业性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却显得越来越不 适应。因此,“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变’,即通 过使受教育者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来适应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拓宽专业口径, 充实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和 片面性。”(龚放:《试论大学素质教育》,载《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第二,针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在专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中国本科教育在其 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且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相互分 离,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严重失衡。1995年以来在50多所大学开展的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切入点就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 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 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周远清:《从“三注”到“三提高”——关于高校人才培养中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见刘凤泰主编:《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第三,针对“人”的教育的迷失。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而所谓“人才”,首先应是 “人”,然后才谈得上“才”。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本科教育过分强调对“ 才”的培养,忽视对“人”的培养。这种“人”的培养不只是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满足个体 的需要,它更强调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更有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更为高尚、 更具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懂得生活和与人相处的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 种教育模式。它与欧美国家大学所实施的“普通教育”,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高校的“ 通识教育”相通、相似。
  二、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525页。)也就是说,人格是可以养成的。健全的人格,就是强调人格中的各种成分能够和谐、协调和统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健全的人格就是在个体先天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个体人格中隐含着的德、智、体、美等因素按一定的方向得到比较全面、和谐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认为: “现在的人由于掌握了知识和科学法则而开始能够控制自然过程并且能够对它们担负起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世界的主人或自己命运的主人,只能说“人已经成为他自己命运的潜在主人”。因为人“遭受暴力和暴政之害的情况”还存在,“社会分成各个阶级; 人与工作的脱离以及工作的零星杂乱;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人为的对立;意识形态上的 危机;人们所信仰的神话的崩溃;身心之间或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之间分为两端——人们周 围的这些情况看来都在促使一个人的人格产生分裂。”且由于教育的原因,“一个人的理智 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 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青年人原 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 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估计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除了要“获得知识,掌握研究与表达思想的工具”之外,还要有“好奇心”和具有“观察、试验和对经验与知识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从事系统怀疑的能力;不断进行阅读的能力;把科学精神和诗情意境两相结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于是,必须把“完人”或人格健全的人作为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也就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195页。)
  ?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表示:完全赞成《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原则,并进一步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四个人生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正是在此背景中,中国政府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 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在高等教育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做人”与“做事”相结合。而“做人”的核心问题 是道德问题,它有三个不同层面的目标:
  第一层面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 “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除了他的 地缘、血缘、法律的规定外,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或一个“精神家园”,热爱中华 民族,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一个不爱自 己祖国,不愿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的所谓“中国人”,就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第二层面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 “真正的现代人”。“现代人”的概念不仅仅是时间性的概念,也是一个精神性的概念。而“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是其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观念和 道德意识。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必须是一个勇于开拓和创新,具有全球意识、合作和竞 争精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相当道德精神和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和 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环境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的人。?
  第三层面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公民”。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善恶是非具有 批判能力,公正、正义、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 信、礼貌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