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法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
›
2018试论合同行为的法律效力
返回列表
查看:
261
|
回复:
0
2018试论合同行为的法律效力
[复制链接]
5522241
5522241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23 15: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目 ; 录
一、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1)
1.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为的行为……………………………………………(1)
2.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为的有偿行为………………………………………(2)
二、表见代理人签订的合同………………………………………………(4)
1.无代理权人“代理行为”的相对人是否都值得保护?……………… (4)
2.相对人的信赖客观上有无应当信赖的理由?…………………………(4)
3.相信表象的相对人主观上应否不具有过失?…………………………(4)
4.对于善意无过失而信赖表象的人,法律上可提供怎样的保护?…… (5)
5.令本人对相对人负责时,究竟应就何种代理权存在的表象负责?… (5)
6.本人对相对人承担责任是否以有过失为条件?……………………; (5)
7表见代理的效力如何?………………………………………………… (6)
三、无权代理签订的合同 ………………………………………………(7)
1、在无权代理情况下被代理人与相对人(即第三人,下同)的关系 (7)
2..代理人与相对人的关系 ……………………………………………; (7);
四.可撤销合同 ………………………………………………………… (7)
1.《合同法》的规定 …………………………………………………… (7)
2.《合同法》规定的利弊………………………………………………; (8)
3.关于可撤销行为的性质 …………………………………………… (8)
4.关于可撤销合同、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 ………………………… (9)
;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合同法》与《民法通则》,来探讨合同行为效力方面的几个特殊问题:一、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二、表见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三、无权代理签订的合同;四.可撤销合同。
[关键词] 合同 行为 效力
《合同法》第三章为“合同的效力”,规定的是合同行为的效力问题。只有依法有效成立的债权合同,才能在当事人间形成合同债的关系,合同之债的效力则主要规定于《合同法》第四章和第七章。)
《合同法》第三章在合同行为效力的规定上,较《民法通则》有所进步。如对附条件、附期限的合同的规定(《合同法》第45、46条),弥补了《民法通则》的不足;将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47条)、无权代理人(48条)以及无权处分合同(51条)都规定为效力未定,进一步完善了法律行为的效力形态;缩小了无效合同的范围,将受诈欺、胁迫所订立的合同,其无害于国家利益者,作为可撤销合同处理(第54条2款),有利于交易安全。
《合同法》第三章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应规定而未规定者,如因第三人诈欺、第三人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其效力如何?应否有所差别?有些规定则显然是有错误的,如,合同中关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免责条款无效(第53条),那么许多医疗活动、体育竞赛如何能正常进行呢?又如第57条规定:“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更为重要的是,《民法通则》对法律行为效力的规定,与《合同法》对双方法律行为效力的规定,既相互补充,又不乏重叠的部分。如何分清两法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适用范围,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结合《合同法》与《民法通则》,探讨合同行为效力方面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1.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为的行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民法通则》第12条1款前段);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13条2款前段); 其他的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12条1款后段, 13条2款后段)。原则上,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要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例外的,即使事前未得到法定代理人允许,事后亦未得法定代理人追认,亦属有效:
(1)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6条)。依照例外从严解释原则,似不及于其他行为。 但《合同法》第47条规定“纯获利益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结合来看,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利益的合同或单方行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原则上得独立实施。但纯获“利益”,与纯获“法律上之利益”,并非一事。所谓纯获法律上利益的无偿行为,即限制行为能力人,既不负担义务,又不发生权利丧失的结果,而可以获取利益的行为。属显然有利,仍须得法定代理人的允许。如附负担赠与的承诺,仍应先得法定代理人的允许或事后追认始能生效。又如使用借贷,虽为无偿行为,于借贷人有利,但借贷人负有返还的义务,不得谓为纯获法律上的利益。故无偿行为,非即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法律上的利益,与事实上的利益,有区别,应予注意。
(2)与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智力、 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日常生活必需的行为
何种法律行为,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行为标的数额,以及本人的智力或精神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为判断(《意见》3条、4条),何种行为属于日常生活所必需,难以一概而论,应就其具体情事认定,且其认定的正确与否,对于调节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自由生活及其财产,关系很大,不可不慎。
2.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为的有偿行为
不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所能独立实施的有偿行为,应征得同意而未经同意者,其效力则应视单方行为抑或合同行为而有别。(1 )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单方行为,未得法定代理人同意者,无效(《民法通则》58 条1款2项)。故其为契约的解除、债务的免除行为者,应受此条限制。 (2)在合同行为的场合,未征得同意时,则其效力, 在于法定代理人的是否追认,未经追认前,合同不生效力,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合同法》第47条1款)。此时《合同法》第47条2款有保护交易相对人的规定。
首先,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回的权利。若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嗣后成为完全行为能力人,经其本人追认,合同有效,即无撤回的可能。若相对人行为时,知对方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属自甘冒险,自无优予保护的必要,故不得撤回。撤回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其次,相对人有催告权。有催告权的相对人,无需为善意。相对人预料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后会成为完全行为能力人,或者预期其法定代理人会予追认,而与之交易的。相对人催告的对象为法定代理人,但限制行为能力人因为成年、参加劳动、或者精神恢复正常,(《民法通则》11条、19条2款)而有完全行为能力时,也可对之催告。《合同法》对此未有规定,不无遗漏。
相对人的催告,目的在尽快使法律关系确定,但限制行为人的利益亦须一并斟酌。47条2 款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合同法》第47条2款所谓“一个月”,理解为法定代理人收到催告后一个月,较为妥当。
经相对人催告后,法定代理人于催告期内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按《意见》第66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该条涉及明示、默示和不作为的默示,即相当于传统民法学上的直接表示、间接表示和沉默。在某种事件,当事人既未明示其意思,亦不能以其他事实推知其意的所在,而始终无所表示者,认为沉默,沉默系单纯的不作为,并非间接的意思表示(默示),由于沉默并非意思表示,故原则上不发生法律效果。只有依当事人约定或在习惯上有时将沉默视为或解释为“意思表示”。除约定及习惯外,法律规定在某些情形将沉默视为一定内容的表示。此种具有法律意义的沉默,既然沉默本质上并非意思表示,故沉默者有无意思能力,应在所不问。但若称为“不作为的默示”,那么行为人是否要有意思能力?在47条2 款(同样的在48条2款)的情况下, 因法定代理人(或被代理人)丧失意思能力,致其于催告期内未作表示的,能否视为拒绝追认?这些便会成为问题。
二、表见代理人签订的合同
《合同法》第4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该条专门规定了表见代理,补充了《民法通则》在这方面的漏洞。但在表见代理之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方面,在学理上尚存在尖锐的争论。为此至少要回答如下问题:
1.无代理权人“代理行为”的相对人是否都值得保护?
相对人或者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或者不相信。不相信时,自当谨慎行事,查实行为人的资格;若因过失,未经查实,草率行事,咎由自取,法律自无干预的必要。故法律只信赖行为人有代理权的相对人。相对人的不相信,应由行为人举证,否则,应推定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
2.相对人的信赖客观上有无应当信赖的理由?
信赖作为相对人主观的事情,尚不足以确立法律对其保护的正当性。若客观上并无可信的征象,合理的第三人处此情境,亦不会相信时,而相对人却轻信之,此种轻信,乃其个人性格上的缺陷,由此招致的危险,法律自无转嫁之理。故必客观上有值得相信的正当理由,即确实存在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表象。不管是本人所授与的代理权继续存在的表象,还是本人授与代理权的表象,都可令人信其为真,所以信赖的人只有证明此等表象的存在后,始应受保护。
3.相信表象的相对人主观上应否不具有过失?
仅有表象的存在,尚不充足。若其人虽非轻信的人,本可对自己的事务多注意,以避免不测,而未注意的,即使有对自己的过失,过失的观念原只伴随法律上的义务而生,未尽注意义务致他人损害的,其有对于他人的过失。权利人对自己并不承担不加损害的义务,只是不许可将自己不注意的后果转嫁他人,在此意义上而言,自己过失以对于他人的义务为前提。若因相对人有过失而轻信表象,即令被代理人对相对人负责,则无异于将相对人不注意的后果转嫁于被代理人。故信赖表象的,须对自己事务并无过失。
4.对于善意无过失而信赖表象的人,法律上可提供怎样的保护?
政策上可供选择的途径有二[注(2)]一、由行为人对相对人负其责任。在行为人本身有故意或过失致表象存在者,自较合理。但是,有时行为人对于表象的存在并无过错,而且行为人不为或不仅为自己的利益而为本人处理事务,为表意行为,常有虽无代理权,而不自知的,此时若令其负责,不公平。又行为人往往资力薄弱,法律上若仅令其负责,虽名为保护相对人,实不利于相对人。途径之二,一定情况下,不妨让本人对相对人负其责任。尤其在行为人有上述情形时,为维持代理制度,自当尽力保护相对人,令本人负责,从而使利之所归,亦害之相随。
;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