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3|回复: 0

2018湘鄂渝黔民族地区粮食问题探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7 08: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从湘西自治州的基本情况出发,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与其他产粮主区对比,从地理、地形以及气候、历史等角度阐述湘西地区不适宜粮食作物的生产,探讨性提出解决措施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湘鄂渝黔民族地区(正文中简称边区)应该走非粮食生产的道路以更好地解决粮食问题。
  关键词:湘鄂渝黔;民族地区;粮食问题;比较优势理论
  
  1 边区粮食现状
  
  1.1 粮食总量不足,市场供不应求
  边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低,年际波动较大,粮食产量不稳定,需要从其他产粮区调入大批粮食。以湘西州为例,按正常年景计算,每年收定购粮9000万斤,保护价粮6000万斤,而城乡销售20000万斤(其中城乡居民、军供粮等13000万斤,农村销售7000万斤),粮食收支缺口达5000万斤。州内正常年景粮食生产总量为18亿斤,据有关部门预测,退耕还林全部到位后,全州粮食总产量至少减少6亿斤。按正常年景的收购量预测,要减少收购量5000万斤,即到2006年后收购量最高为1亿斤,而退耕还林粮供应就需4.74亿斤,缺口达3.74亿斤,加上城乡、农村的销售缺口5000万斤,每年至少缺口达4.24亿斤。
  1.2 粮食生产条件落后,商品率低
  边区在粮食生产方式上,大部分地方仍以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为主,农民普遍采用的是家庭式耕作,生产的自给和半自给的比重比较大,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商品率比较低, 不足8%。加之边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种植粮食作物所需的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
  
  2 边区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制约
  边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不利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其不适宜粮食的大规模生产。
  (1)地形、地势。①地形:边区山丘多、良田少,单块面积小而分散,作业半径宽(普遍在4-6公里),这就决定了边区粮食生产的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例如龙山县中的18个村民小组共有稻田面积745.74亩,而丘块却有1187块,平均每个丘块仅0.63亩。②土壤:边区内土壤贫瘠,呈石灰岩地貌,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岩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0.1%,并且近年来湘西州耕地质量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的速度递减。③海拔:边区全境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最高海拔为1736.5米,最低海拔97米,这也影响到霜冻期的长短。起伏的大山和长时间的霜冻阻碍了粮食作物的种植、生长。
  (2)气候。①气温: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大于35℃,最低气温零下5.5℃。气温的不恒定以及平均气温低使得粮食作物的种植缺乏规律性。②日照和降雨量:境内年均日照1219~1406小时,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且降水年际波动大,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③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形较为复杂,气候变化无常,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水资源匮乏。境内虽有清江、沅江、酉水、澧水和武水经过,但是流经河流短小,水资源还是相对缺乏。在广大的山区,由于人口、耕地分布不集中,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一些县(市)大规模采矿以及对水资源保护不合理,导致污染现象严重,干旱季节农作物缺乏尤其严重。
  2.2 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
  (1)历史原因。边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解放前实行的是苗王和土司管理制度,传统自然经济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影响粮食生产的发展。
  (2)粮食生产技术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普遍是凭经验、农谚,采用手工化耕作,很少或没有科学技术的指导及机械生产的运作,粮食生产产业化程度低。而且资本投入有限,用于研究农业技术的经费和人才短缺。
  (3)人口的大幅增长与区域内粮食的供给呈负相关关系。人口的激增导致粮食的供给不足。而边区农民的文化程度比全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低3年。因此,农业科技推广难,产量的提高十分有限。
  2.3 退耕还林等政策因素的制约
  边区除张家界市外均进入了西部大开发范围,必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多,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加重了边区粮食短缺的矛盾。2001年,仅湘西州八县市就要实行退耕还林54万亩,其中退耕地30万亩。
  2.4 粮食生产成本因素的制约
  农民在单纯依靠市场的条件下,依靠增加粮食产量是难以提高收入水平的。以湘西州平均亩产量和投入成本计算,一亩地需要投入生产成本近380元,劳动力1200元。一亩地平均可以产出900斤稻谷,按七折计算,仅为756元。扣除投入的380元生产成本和农民自己本身的劳动力工资后,收益为负。所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大量农民荒废田土而外出打工。
  
  3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边区粮食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从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角度来论证自由贸易和专业分工的必要性: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这一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3.1 边区发展经济作物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比较优势
  (1)边区绿色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全边区拥有山地面积8600多万亩,现有森林覆盖率达61%,是重要的林区。境内气候复杂多样,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经济作物的种植。
  (2)退耕还林政策以及对生产经济作物在政策上的扶植,使得边区发展经济作物具有良好的政策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