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0|回复: 0

2018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7 08: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人口因素与体制性因素造成了辽宁省巨大的就业压力。缓解辽宁省的就业压力对于辽宁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辽宁省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空间,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率,推广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促进机制,扩大就业范围等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就业压力;就业增长;对策
  
  一、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
  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中,老工业基地的特殊历史条件导致劳动就业的总量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辽宁省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截至2005年底,辽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7%(见表)。而根据辽宁省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省实际失业人口137.7万人,失业率为10.89%[1]。辽宁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经济发展自然失业率7%的警戒线,形势严峻。
 
  目前,辽宁省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新增劳动力人群。新增劳动力人群主要包括刚从各个等级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完成学业后进人劳动力市场成为新生的劳动力。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信息显示,2007年辽宁省预计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9.44万人,较2006年的增幅为12%,再加上前面未能就业的毕业生,这部分新增劳动力群体造成大量的摩擦性失业。
  2.农村剩余劳动力人群。辽宁的城镇化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加大。据估计,辽宁省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超过200万人,有2/3的外出务工农民集中在省内,每年由外省净迁入约30至40万人,这更加剧了城镇就业市场的压力。
  3.就业后的失业人群。就业后的失业人群就是下岗职工人群。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措施,原有就业模式囤积的大量冗员在改革的过程中被大量释放出来,使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失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显性失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批下岗职工,仅2001-2003年全省有175.5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辽宁的多数有色金属和部分煤炭采掘企业早已处于资源枯竭状态,不得不采取关闭破产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辽宁这类国有企业破产11户,涉及国有职工14.5万人,集体职工7.3万人。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享受着“高就业、低工资”的统包统分待遇,没有任何就业压力,职工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造成了下岗职工群体的人力资本存量较为有限,这部分群体是影响辽宁地区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2]。
  
  二、缓解辽宁省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1.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空间。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扩大就业容量、拓展就业空间的基本条件。辽宁应推行能够让经济增长与就业良性互动的经济政策。首先,从经济制度上讲,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仍然在吸纳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型国有企业、优势国有企业、关键性领域国有企业采取保障政策,通过下岗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债转股项目的实施、国债贴息项目的开展、主辅资产分离等方法,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参与竞争的能力。对一般竞争性领域采取退出政策,将有限的国有资产向关键性领域集中,以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同时鉴于辽宁国有经济将进行战略调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无法承担创造就业主力军的任务,应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其次,从企业规模方面讲,应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重视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逐步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新型的分工协作关系,促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3]。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调整产业结构是增加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辽宁省要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发展第一产业,通过改组、改造来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和发展后劲,将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发展小城镇并举,实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与劳动力减少的同方向变化。发展第二产业,对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传统支柱性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本提升,运用数字化设计、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计算机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实现制造业的系统集成化、信息数字化、操作人性化、运行高速化、产品的精深化,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制造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广泛带动作用的生产体系,拓展第二产业的就业市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在注重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应按照市场化、集群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方针,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通讯业、信息咨询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实行全方位的城市开放制度并通过城市人口的聚集来扩张第三产业就业机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服务方式,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贡献率[4]。
  3.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实现长期持续就业的重点之所在,辽宁省要把构建就业型教育培训体系作为提高就业率的制胜法宝。对于正规教育体系而言,要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趋势下和实现现代化的大目标下,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相互衔接,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辽宁省产业调整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辽宁省雄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扩大高校招生数量,既可以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作用下提高民众的就业能力,又可以延缓劳动力适龄人群的就业时间而缓解就业压力。对于继续教育体系而言,企业应加大职工教育经费,履行对在职职工、本企业下岗职工、新聘用人员的培训责任,政府可建立人力资源培训投资经费所得税抵扣制度,鼓励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全面提升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失业人员而言,可以开展“创业培训计划”来培养创业带头人,政府出资为准备创业者和已经建立起自己事业的小业主提供培训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创业项目咨询、创业技术培训、跟踪扶持等方式帮助创业者获得成功。还可以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来提高广大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在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对失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有效的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4.推广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具有稳定的劳动法律关系、与社会保障体系联系紧密、采用全日制全职工作的就业模式称为正规就业;反之,劳动雇佣契约关系松散、劳动就业方式灵活、劳动报酬形式采用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的就业模式称为非正规就业[5]。辽宁省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城市大量职工下岗、高等教育快速扩招、城镇劳动力人口快速增长的多重压力下,正规的就业岗位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稀缺的资源,非正规就业因其雇佣形式的灵活性、就业方式的多样性、吸纳层次的包容性、准入门槛的低层次性、对消费需求的快速反应性等优势而具有创造新工作岗位的巨大潜能,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同时为辽宁省解决城镇贫困群体就业问题提供了最佳的渠道。辽宁省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基础建设施工、居室装潢维修、货物存放搬运业等劳动人口密度大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不确定性的行业中,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流动工、短期合同工、家庭工以及弹性工作时间等各种灵活的非正规就业形式。同时,运用优惠政策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失业者在家政护理服务、社区服务和劳务派送等行业从事个体经营。还要倡导合理的就业观念,消除对非正规就业的歧视态度,构建非正规就业体系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非正规就业人员同样享受平等的社会权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