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2|回复: 0

2018长三角泛化趋势下江西的策略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7 08: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 区域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原有的“15+1”模式逐渐难以满足竞争需求,要求扩容的呼声渐起。江西作为长三角相邻省 份,理应抓住泛化机遇,加速融入长三角,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为江西崛起构筑新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泛化
  
  一、长三角的扩散趋势及其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国沿海、沿江两大发达地带的交汇处,由江、浙、沪三地16个城市组成,现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态势,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被经济学界认为是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之后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526亿元,逼近台湾和香港两地GDP总和。
  近年来,要求长三角扩容的呼声渐起:认为“15+1”的狭义概念应该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江浙沪为主体、更高层次的区域联合。从区域经济学理论及长三角发展远景分析,长三角出现泛化趋势不是一种因素的结果,而有其多方面的发展动力。
  1.长期集聚发展导致矛盾日益严重是促使长三角泛化的内在动因。长三角16市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集聚效应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严重制约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从而产生资本外溢、产业转移的内在扩散需求。①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苏南地区的南京、无锡、镇江、常州、苏州,城市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都在0.95以上。这种城市间产业高度同构现象,不但使得长三角城市在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等方面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而且使产业链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②资源紧张程度加深,生产成本上升。随着长三角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能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短缺现象日益突出,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投资环境受到影响,一些外商开始对来长三角投资持观望、等待态度。③环境污染严重。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全国22%的制造业,在中国加工制造领域处于龙头地位。但长期高速的工业发展造成的也使得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变得十分脆弱,使长三角成为中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
  面对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发展问题,长三角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业升级,从传统服务业向金融、咨询等现代业态升级。这种产业结构的新陈代谢,对其内部落后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必然加速将本身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从而形成扩散趋势。
  2.区域竞争是促使长三角泛化的外在动力。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他们之间必然是一种竞争、发展的格局。最近,南北两大区域经济合作精彩纷呈:环渤海经济圈“5+2”模式的确立、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京津发展的重新定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卓有成效的展开等,中国区域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尤其是2004年《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确立了以香港为中心城市、大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地区及其辐射地带的泛珠三角“9+2”经济圈,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6年,泛珠9省在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总额上超越长三角城市群,并随着CEPA及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展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更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泛珠三角的形成及其有效运作,一方面为泛长三角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真实反映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与长江上中游省份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和经济腹地的丧失,从而对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和十分严峻的挑战。
  3.理论界对长三角泛化的不同观点。目前,理论界对长三角的扩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3+2”泛长三角概念。即认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不能停留在“15+1”的城市范畴,而应该是“3+2”的概念,也就是把苏浙沪三省市和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全部纳入“泛长三角”通盘考虑。第二种是“大长三角”概念,即从建立长江流域经济体系的角度来构建“大长三角”经济区,范围向西可延伸至黄山、天柱山、大别山山脉,包括合肥在内的整个江淮地区、皖江城市带和苏北地区。
  但笔者认为,大长三角的泛化模式,侧重于考虑安徽发展的需要,未能立足于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长远考虑,腹地面积狭小、发展空间有限;而泛三角涉及的安徽北部和江西南部距离长三角较远,辐射效果不明显,暂时难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故此,长三角的扩散应该:①从区域附近的城市群入手,即在江浙沪的基础上,加上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和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有序、竞争力强劲的庞大城市密集带。②进一步向武汉延伸,最终构筑以上海为发达前部、江浙皖赣为宽大双翼、湖北为强劲尾翼的战机状“3+3”泛长三角模式,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联动发展新态势。
  
  二、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存在的困难
  
  1.皖赣两省和长三角经济实力差距较大是阻碍泛化的主要因素。皖赣两省和长三角虽然同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缘文化较为接近,但两者实力差距巨大。以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为例,2006年环湖6市和皖江7市的GDP总和分别是2821亿元和2784亿元,远远低于上海10297亿元、浙江7市11887亿元、江苏8市173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其他各项经济指标相差也极为明显,这就使得长三角城市群在泛化问题上顾虑重重,成为阻碍一体化的最主要因素。
  2.皖赣两省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阻碍泛化的间接因素。长三角扩散虽有内外需求,但若没有市场机制下产业和市场的分工与合作,行政区划束缚就难以突破,区域分工和资源整合也难以实现,泛化进程就会滞缓。安徽和江西同处沿海产业转移的第一梯度,具有相对优越的地理条件,区域内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符合长三角扩散的要求。但是,经济长期滞后发展使得皖赣两省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企业经营环境还远未能与长三角接轨,极大影响了长三角企业投资皖赣、扎根皖赣的信念和决心。
  3.长三角内部一体化需要延缓了长三角泛化步伐。现阶段,长三角的扩散趋势和一体化趋势并存,都是长三角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几年,长三角16城市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区域协商制度,并且在公交一体化、旅游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等方面取得进展。但区域内地方保护、城市定位雷同、产业同构、项目争夺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经济要素远未实现合理流动、有机整合。
  4.地方保护主义思维干扰着长三角的扩容。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以及干部考核制度的影响,中国各级政府都希望经济要素能留在本地区而不外溢。沪苏浙二省一市经济发展本来就不平衡,苏北和浙西相对比较落后,甚至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也客观存在:2006年GDP最强的上海已突破1万亿元,而最低的舟山仅为333亿元,相差30倍。因此,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沪苏浙的一些高层决策者也希望引导经济资源在本区域内流动,把产业分别向浦东、苏北和浙西转移,带动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