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SWOT分析法充分了解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在此基础上确定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构思,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实现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武汉城市圈作为连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西部经济区的中部节点,是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不仅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而现代物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城市或经济区域综合实力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1]。因此,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实现城市圈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的集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意义。
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自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颁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后,全国各地相继对本地区物流业发展作出了规划,加快了物流业发展的速度。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着周边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等物流业园区的激烈竞争,所以有必要对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进行准确的SWOT分析,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自己的机遇和威胁。
(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区位和交通优势
武汉城市圈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地带,北靠河南,南接湖南,东邻安徽,其中心武汉市承东启西,迎南送北,自古就是重要的物流和客流中心,有“九省通衙”的美称。
公路——快捷顺畅。连接武汉城市圈的8条高速出口路,已建成6条,今年预计全部建成,实现城市圈“1小时交通”。阳逻长江大桥通车,与京珠、沪蓉高速串联,武汉“四环十三射”(快速出口路)的城市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武汉长江隧道即将贯通,下半年通车后汽车8分钟可通过长江。武汉成为全国公路主枢纽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水运——充满活力。阳逻新港一期工程和汉阳杨泗港货物吞吐量已达40万标箱。已启动的阳逻新港二期工程和杨泗港二期改扩建工程,将使两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标箱。启动汉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使汉川至蔡甸42公里航道由4级升为3级。沌口商品汽车滚装码头投入运行。鄂州五丈港码头与武钢球团厂铁路专用线形成水、铁联运。今年将加快整合武汉、鄂州港,建设黄石、阳新、黄州、武穴、嘉鱼等港口码头,打造武汉航运中心。
铁路——呼啸前行。投资6亿元改造的新武昌火车站已投入运营;规划中的武汉火车站将于2009年建成;武(汉)广(州)客运、合(肥)武(汉)客运铁路专线正在建设之中;铁道部还将在汉投资修建全国最大编组站、集装箱货运站、武汉动车段。届时武汉将成为全国铁路客货枢纽中心。
航空——展翅翱翔。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主体工程竣工,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 300万人次。2008年,还将开建第三航站楼及第二跑道,并加强与货运航空公司的合作,争取在6月份开通国际、国内全货机航班,实现全货机航班“零”的突破。天河机场由此成为全国航空中心之一。
随着城市建设者们的“挥毫泼墨”,武汉城市圈全力打造的三维立体交通已逐渐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引擎[2]。
2.产业关联度较高
目前,城市圈的产业联系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工协作和产业梯度分工的趋势。
武汉企业与周边企业之间的跨地区分布已经初显规模,呈现出武汉作为总部或者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而圈内周边城市成为生产基地的产业分工格局。例如,楚天激光、武汉一棉、红人集团等一批武汉企业纷纷到周边开设生产基地;以化工为代表的武汉传统产业,开始向周边城市梯度转移,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投资2亿元,在鄂州葛店开发区兴建生产基地,将院内全部产业化项目转移。周边城市以黄石华新水泥为代表的建材产业,以京山轻机、江汉钻头、天门纺机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等纷纷进军武汉;潜江制药、广济药业等周边企业纷纷将总部或研发中心移到武汉,仅2004年一年,周边8市就有637个项目在武汉落户,到位资金10亿余元。这种产业分工的格局对于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企业跨地区并购重组来推动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也“愈演愈烈”,典型代表是武汉烟草集团和武汉钢铁集团。武汉烟草集团采取兼并、联合等方式,推动生产要素向知名品牌合理流动,使名牌效应与规模效应相互促进,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该集团整合城市圈内孝感、咸宁、黄冈的资源,再加上对省内其他烟草资源的整合,到2005年产量超过200万大箱。武钢也积极与城市圈内钢铁企业联合,目前,武钢与鄂钢完成联合重组,鄂钢成为武钢控股子公司,更是成就了武汉城市圈钢铁产业集群的雏形。这一重组提高了城市圈钢铁产业集中度,实现了规模效益。这些企业集团在城市圈内的跨地区重组,集中体现了企业的主体作用。
潜江、仙桃、天门、汉川轻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潜江、仙桃等地是我省棉花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建立了以轻工纺织、服装加工为主导的轻工业产业集群,既节约运输成本也节约技术成本。汉川马口镇从10年前一家纺织企业起步,迅速发展为现有40家纺织厂、60万锭规模的“湖北纺织第一镇”。武汉市汉正街大量服装企业外迁汉川市新河镇汉正服装工业城,一期75万平方米厂房全部建成后,集服装生产、物流、商贸、信息、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可入驻企业400家,吸纳8万名工人就业,初步打造成“华中服装工业第一城”[3]。
较高的产业关联度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3.科教资源优势
武汉城市圈具有强大的科教资源优势。湖北是一个融科技与教育基础优势的科教大省,科教实力大大领先于中部地区其他五省。武汉市科教实力雄厚,高等院校和在校大学生人数仅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研发机构均居全国前列。在武汉城市圈原有一所专门的交通类高等院校—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后来这所高校和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成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并且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全国知名大学中也有大量可供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教资源,能够为武汉城市圈的物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支持和装备技术支持。
(二)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劣势(weaknensses)
1.物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目前,武汉市的物流企业已经达到200家左右,总体说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由传统的交通运输企业和货运代理企业转型而来;二是由传统储运企业改造而成的配送中心;三是由工商企业的后勤部门发展而来;四是专业物流公司[4]。这些物流企业中中小企业多,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在汉正街市场中往往一个门面一个牌子也是物流公司。即使是中远物流武汉分公司、武汉世通物流公司、捷龙物流公司、长江智能物流公司等专业物流公司,其规模在全国而言也不过是中等水平。尤其规模小,无法形成物流业经营所需要的规模优势,造成武汉城市圈的区位优势无法转换为物流业的比较竞争力。武汉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全国比较明显,武汉到达全国各地的平均距离比广州、杭州等物流中心要短,但是武汉的物流费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效率与流通效率不高,导致武汉城市圈物流业没有发挥出足够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