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1|回复: 0

2018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模式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7 08: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安徽省省情出发,通过对我省城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模式,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进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 问题 模式 协调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受产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建设、农民素质、观念和认识障碍、政策不配套、制度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安徽又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业大省,地处“经济凹地”的中部地区,外部承接着“大梯度”转移问题,内部又存在着“小梯度”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获得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省内各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变得十分突出起来,而导致这些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人口占有重大比例,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进而使得整体人均收入不高。就近几年全省各地经济增长态势而言,GDP名义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2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10个百分点,2008年,人均GDP高者达19000元,低者不足2500元,亳州、池州等农村人口占市总人口近70%的地区的人均GDP不足5000元。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到我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省农村城镇化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农村城镇化仅为40%,农村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从我省省情出发,分析我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构建正确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更是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的迫切要求。
  
  一、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城镇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从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
  我省一些地方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使得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城镇规划、设置与建设盲目跟随,盲目效仿,没有做到一切从当地实情出发,导致城镇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低、劳动力素质低。此外,我省城镇化地域反差较大,沿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及合肥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但安庆、滁州、六安等后撤区并市的地区城镇化水平靠后。
  2.各级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中心职能较弱
  全省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镇化”的片面认识,没有做到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合并,而且很多县城及其以下的城镇总体外观仍是“一条街、一个集市、几幢机关办公楼”,部分中小城市也仅是“低层次”的政府驻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忽视了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因此,从建筑表像看起来是“城镇化”了,但实质没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无论是城镇管理者还是居民,都没有在意识上实现从“县”到“市”、从“乡”到“镇”的根本性转变。城镇职能体系不完善甚至得不到任何体现,经济中心职能较弱。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即使是相对处于全省城镇体系核心地位,其城市行政中心职能也要大于经济中心职能,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不强,马鞍山等这样的工矿城市经济职能单一,不具备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条件,其它诸如阜阳、宿州、巢湖、宣城、池州等城市工业职能更显薄弱。
  3.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不突出,难以形成经济聚集效应
  从全省总体来看,虽然合巢芜、马芜铜一线已经形成城镇集群式发展,蚌埠、淮南、淮北、宿州初步形成城镇群,但其它多数地级城市与周边的县城经济联系疏远,没有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城市之间、县城之间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联动效应较弱,迫切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产业特色、布局形态、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塑造,构建集群发展、使得小城镇的经济聚集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4.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待加强
  城镇尤其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政府投资为主,而目前的财税政策严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比如我省的铜陵市,工业在经济中比重接近60%,财政收入上缴也接近60%,可用财力有限。安徽县及县以下地方财政则更加困难,多数仅够维持正常运转,难以挤出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如此一来,本身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造成投入不足的同时,产生了乡镇政府沉重负债的问题。此外,一些地方挪用国家和省、市规定收缴的小城镇建设资金,一些本该返还用于建设小城镇的资金如土地出让金、市场管理费等不能全额返还,小城镇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出多门,既存在“政府主体越位”的情况,又存在“政府主体缺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城镇的正常管理和维护。
  经过课题组初步分析得知,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1)观念方面。长期以来,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对立的鸿沟、习惯地把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于进城农民身上,农民进城可能会加剧城市基础设施负担甚至造成对基础设施破坏、农民素质低下、进城农民抢城里人的饭碗等观念一直存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采取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严重制约了安徽及全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其被迫走上了一条非城镇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2)产业方面。产业规划起点不高,千遍一律、特色不明显等,没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注重各地的不同经验,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第一、第二产业的服务效率底下,农村劳动力主义缓慢,农民生活质量不高。
  (3)投资方面。从以上分析安徽区位劣势可以发现,安徽这样的内陆省份有效投资明显低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国家投资不足,外资投资更是有限,这就使这些地区的重工业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其城镇化进程。
  (4)制度方面。我国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1958年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项政策严格制约着农村居民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迁入,导致农民“进厂不进城”。尽管这种制度在最近几年开始放松,但仍存在诸多条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城乡居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此外,在土地制度、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等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模式探析
  
  从以上对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得出,在当前我省的农村城镇化滞后的情况下,仅用单一的模式难以解决问题。目前城镇化模式是理论界争论的中心,有“小城镇论”、“中等城镇论”、“大城市论”。本课题的重点是就研究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对理论的争论并不做任何评论。我们认为,大中小城市同时发展是解决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逐步构成以三大城镇群为核心,当地中心城市为龙头,小城镇为基础,以小村镇向周边地区辐射、比例协调、合理布局、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