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苏中、苏北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对提高其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影响苏中、苏北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选择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竞争力、区域比较优势和价值链再造。政府及有关行业应多角度地研究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选择问题,采取科学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苏中、苏北产业;外向国际化;选择
苏中、苏北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是由国内区域经济向区域经济外向化发展的过程,对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高端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非常有利。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与发展,结合当前产业调整与升级,苏中、苏北应准确进行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选择,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使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形成各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苏中、苏北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产业竞争力。目前苏中、苏北各产业的发展没有完全与需求结构、贸易结构形成互动,难以转换成竞争优势。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国内需求结构已经趋向高级化,而产业结构没有适应市场变化在竞争中作出相应调整,出现了需求高级化和产业低能化的矛盾;另一方面,市场的扩大只是在数量上带来了经济增长,没有产生应有的技术和管理效应,使得苏中、苏北各产业难以升级。据此苏中、苏北各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选择:一是产品结构高级化。即用高新技术改造产业,使经济增长、效益优化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并能用更少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信息、知识、技术、网络等资源生产出更为丰富的物质产品。如原有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以及现今的机电、化工、汽车、建筑等新兴产业。二是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大力开发知识型服务业,包括物流、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在苏中、苏北各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中的比重要得到快速增加。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服务业的长足发展,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业的基础产业,因此要予以优先发展。
2.区域比较优势。苏中、苏北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应逐步抛弃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要注意在技术、资金等层次上培植产业竞争的比较优势。事实上,发达国家的资本在选择目标国制造业市场时,同样会考虑其相同制造业的产业等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情况。苏中、苏北作为一个制造业、加工业较发达的地区,在国际化过程中,要能接受具有较高等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或世界工厂的进入,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传统产业的新优势,另一方面依托传统产业发展集聚和培养起来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两者相得益彰,彼此互补,使苏中、苏北产业的比较优势突显出来,推进其产业向深度发展。
3.价值链再造。苏中、苏北各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应依据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再造,并据此进行产业选择,以拓展国际化发展的市场空间。价值链是判定竞争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并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链条。因此,苏中、苏北各产业首先应该在价值链整合上多动脑筋。由于价值链的整合依赖于产业的优势,所以苏中、苏北各产业要主动调整其产品结构,优化价值链,退出没有现实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实现价值链的优势再造,从而实现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
二、苏中、苏北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选择的对策建议
苏中、苏北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选择将会面临诸多问题,为了使其更科学,更符合苏中、苏北各产业的实情,政府及有关行业应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1.以全球化的新思维来制定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选择标准。苏中、苏北各产业应认真审视产业发展的问题。首先,要增强一个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要占领产业和技术的制高点,据其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同时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提高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并依据产业内分工来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具体来说,一是推动比较优势由自然优势上升到技术、管理和营销网络等后天优势,二是建立起在技术、规模和创新三个层次上的竞争优势。其次,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通道。苏中、苏北各产业应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根据竞争优势决定战略通道。一是实行战略联盟。它是指产业中的各企业之间超出一般业务往来,而又达不到合并程度,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采取的合作方式。产业组织要帮助企业制定恰当的国际合作策略,这将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能迅速开拓有关国际市场。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使产业发展实现全球化。产业组织要采取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开展网络营销及国际产品展览,树立区域产品品牌,提高本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现阶段,苏中、苏北走向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的选择标准可考虑如下:(1)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整个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在本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3%以上。如建筑业、食品加工业。(2)具有较大优势,产业整体水平不仅总量上在本区域具有一定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产品档次、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和营销服务体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如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产业。(3)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大,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如物流、机电等产业。(4)投入产出率高,产业增长率高于本区域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水平。如交通运输业。(5)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具有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并有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如玩具业。
2.外向国际化发展产业的选择应确立“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原则。要大力培育苏中、苏北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力争使各产业的竞争优势能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以适应竞争日益加剧的国际背景,从而提高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地位。产业竞争力必须体现在具体的企业竞争力上,只有对产业总体实力的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企业集群的成长,才能保证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高。实施“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选择原则,还要立足眼前优势(当前竞争力),重构综合优势(长远竞争力)。把当前比较优势体现的短期竞争力与未来竞争优势形成的长期竞争力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的局部竞争力与提高整体优势的综合竞争力结合起来;着重以政府的力量来建立长效机制,增强苏中、苏北各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说,首先要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但同时应该看到,苏中、苏北的比较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力方面,各个产业和各个县域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基于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体系,将大大提高苏中、苏北整个经济的效率。其次要推动苏中、苏北各产业实现竞争优势。选择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成长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作为苏中、苏北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一般具有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以及附加价值高的特点,借以保持苏中、苏北各产业的长期竞争力和增长潜力。
就目前而言,苏中、苏北在实施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同时要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换,这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需要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随着江苏五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执行,以及“三沿发展战略”和“三外联动”的推进,苏中、苏北优化产业结构及相应的产品结构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要提升苏中、苏北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应力争早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从产品制造向产品创造转移,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实行“两头在外”的战略,从而拥有属于本产业的具有真正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与品牌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