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所以本文从企业的三个不同的层次着手,分析吉林省人参加工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加快人参加工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参加工业 龙头企业 国际竞争力
人参是珍贵的稀缺资源,但是由于对利润的片面追求,我省在产量上大肆扩张,虽然产量占世界70%,占全国的85%,年产鲜参15000吨(干参4000吨),但总产值不到6亿,可想而知,人参从“珍品”变成了“大路货”。究其根源在于目前我省的人参产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仍停留在粗放的经营方式上,特别是人参加工企业的无序竞争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目前吉林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参加工企业约有400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骨干企业,二是小企业,三是个体加工参户。三个主体参与市场的程度不同,发挥作用甚微,导致市场活力不足。
一、吉林省人参加工企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1.个体加工参户无序竞争
在我省人参加工业中,个体参户约占50%,个体参户沿袭传统的“一口大缸,一口大锅”的加工工艺,凭着多年的经验进行加工,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可言,加工的主要产品是红参和生晒参,营销的主要渠道是到广州、深圳等城市自行推销。这些个体加工业户文化水平低,而且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思一直禁锢着他们的思想,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全局意思,更不用提谋划整个产业的发展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他们不惜“大打出手”,压等、压价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导致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正是他们这些利己行为,缺乏全局意思的观念,最终导致了被誉为“东北三宝之首”的人参,从“珍品”变为“大路货”,同时也抑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2.小型加工企业在弱势中徘徊
在人参加工行业中,小型加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市场份额上都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企业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一部分是订单加工,其余部分主要是避过大企业在南方的主销区,占据中部和北方的部分市场。但是,作为人参加工业的一个主体,却是一个弱势群体。无论是在技术上、设备上还是人才上,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国内外的市场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企业主素质有限,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由于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只需安心生产;二是大部分小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无力抗击技术和设备改造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所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主导,小企业不管是在加工技术改造的投入上,新产品的开发上,还是在市场的开拓上,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小企业只能在弱势中徘徊。
3.骨干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我省人参加工专营骨干企业(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大约有5-6家,这些企业大多是收购加工型为主,设备较为先进,有固定的生产线,但大多数产品还是保持在物理性状。人参加工骨干企业,作为人参加工业的重要主体,不仅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而且加工技术水平、营销方式等都相对落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要原因是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目前我省的人参骨干企业的企业家,缺乏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特别是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导致企业自主出口能力不强,大部分产品都是间接出口,广大的利润空间被国内外的中间商所占据。其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又缺乏资金购买已有的科研成果。二是目前我省人参制品基础研究多,应用研究少,高精尖产品少之又少,而且科研机构的研发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开发的产品并不完全不符合消费者需求。再次,企业只注重生产上的发展,缺少文化积淀和宣传。部分企业家认为这种宣传应是政府行为,单个企业的宣传需要付出大量经费,自己受益的同时,也给竞争对手提供了方便,所以大部分的企业家选择放弃。
4.人参自主出口能力弱
我省人参总量占全国的70%,年产鲜参1.5万吨,折合干参约4000吨,出口量占我省人参总产量的约50%,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0%以上,但实际从我省直接出口的却很少,例如2003年我省直接出口171.9吨,占全国总出口量的8.5%。在出口省市中排名第5位,2005年,出口也只有474吨,虽然有所回升,但也只占出口总量的18%,排名第2位上述数据表明,我省的自主出口能力不强。关键在于企业的市场活力不够,自主出口能力不强。个体参户为谋私利,低价自行出口,降低了人参价值;小型企业由于有固定的定单和销售渠道,不思出口;中型骨干企业为规避风险减少出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