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省域经济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具体介绍了模式分析法及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并对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上进行了分类。
【关键词】模式分析 省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类型
一、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
1、模式概念。模式(Pattern)一词指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是指由多个相关因素或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复合系统及其运行方式,是被加工后的一种范式,一种可模仿、推广或借鉴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运行方式。它不同于在约束和假定条件下通过数理方法形成的数理模型。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对其运行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模式分析方法是一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把事物及其运动方式进行理论概括而进行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概括的说,模型是忽略掉了它所描述或解释的原型(特定事物或现象)中的次要特征,而突出原型的本质特征,以使人们把握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特定事物或现象,并运用概括出的模式范畴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来看,模式理论的基本思想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文化的固有思想。模式的中文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的思维方式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角落,包括哲学、法律、医学、兵法、体育、文学,直到我们行为处事的方式。例如孙子兵法中,充斥着各种模式。孙子说,至于死地而后生,就是一种战争模式;三十六计,条条都是战争模式,而走为上计,则是讲:在诸种模式中“走”这种模式是最好的策略选择;甚至空城计,都可以讲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战争模式。
模式分析方法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中。在政治学中,人们把西方民主政体的政治体制模式概括为:总统制模式和内阁制模式等。前者如美国,总统有很大的权力;后者如英德,内阁总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权力,总统或国王更多的是荣誉职位,无实权。在公共管理科学中,人们把政府的公共管理类型在历史上的变迁,高度概括为三种模式转换,也就是从古代传统的统治型模式到近现代的管理型模式再到现代和未来的服务型模式。在经济学中,较早使用模式分析的是二战后的发展经济学家,例如19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工业制造消费品出口模式和国内市场扩张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尤其有名的是世界银行提出的东亚模式。目前模式分析方法已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商业赢利模式等。
模式分析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运用,概括起来讲是因为它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通过对各种事物运动规律的提炼而将它们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下参照相应模式来解决或处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计,就是三十六种模式。二是通过提炼事物的基本特征而将它们简单地概括为不同的模式,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复杂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例如公共管理理论将政府管理形态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高度抽象地概括为:统治型模式、管理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三是面对事物新的发展和变化,而在已有理论不足以解释和解决其发展变化时,通过对其进行模式概括,有助于突破已有理论的束缚,使人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例如发展经济家把东亚数国经济发展奇迹概括东亚模式,以及近年来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概括为中国模式,就是因为占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之迷。
2、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省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我国特定省级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它反映的是省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活动特征。由于经济发展是多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的有机体,且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又是很多周期叠加的结果,所以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一个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又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进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升华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领域既表现出相对稳定性的一面,也表现出渐进性和渐变性的一面。省域经济以特定的省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省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陈仲伯,2006)从经济运动过程来看,它是由再生产各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的;从经济结构来看,它涵盖了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比例关系;从发展来看,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不平衡性;从地位上看,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国民经济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全国经济发展状况,从区域空间角度看,即是全国各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
省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仅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有的反映在一个省域经济总体发展方向、路径的宏观层面上,有的反映在特定产业、特定领域、发展方式方法的中观层面上,还有的反映在一个行业、一个增长极点(产品、产地)发展的政策路线、技术路线、市场路线途径选择的微观层面上。因此,研究探索省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化对省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深入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目前,对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的研究还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根据经济活动中的要素作用、组织方式、市场依赖等关键性节点,我们对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做以下分类。
1、从资本所有权的角度看,有公有资本推动模式、民有资本推动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模式等。古典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据此而“唯资本论”是不正确的,但是没有一定资本的积累,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的。这一道理在省域经济发展中同样成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来源通常具有多元化特征;而资本来源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就一个省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单靠某一种资本是很难实现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实际的情形是只有公有、民营、外来资本共同作用,效力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所不同的只是三种资本的各自作用力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从推动省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本性质,可以将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公有资本推动型模式、民有资本推动型模式和外来资本推动型模式。
2、从聚集经济角度看,有中心外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状交织模式、圈层开发模式等。中心外围开发模式即“中心——外围理论”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典型运用。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区域经济核心区通过发挥其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生产效应等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支配地位,并通过核心区创新带动扩散区的创新,以核心区的增长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即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具有发展优势的轴线地带,并使产业向增长极和轴线地带集中布局,从而以点由轴及面,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带,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