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1|回复: 0

2018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23: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比较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内部分化出来,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并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日趋明显的互动和融合发展,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在传统制造业衰退的情况下依赖生产性服务业来实现持续的经济繁荣。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问题,为辽宁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决策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现状
  
  1、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20世纪 60年代以来,服务经济、后工业化社会等新概念开始出现并诠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特征,预示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经历了以工业化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过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围绕企业而兴起的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80年代以后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20世纪70年代, 英、美、法三国生产性服务需求占服务业全部需求的比重约为37%, 到90年代进一步提高到48%。据OECD统计,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分工日益深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OECD成员国制造业增加值中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达25%~30%甚至50%。OECD(2003)的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OECD国际制造业产品的价值中平均有22%是由生产服务业所创造的,且比重还在进一步提升。英国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92 年的25.9%上升到2002年的32.9%,11年间增长7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到了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 成为英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升高,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内部的服务项目不断地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外部化。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一现象本身来看,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如弹性生产方式的采用)和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对价值链进行分解的趋势也就变得非常明显,它们将自身价值链的一些支持活动,甚至是基本活动都外包出去,例如,人力资源活动、会计活动、研发设计、采购活动、运输、仓储、售后服务等等。
  从发达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其发展速度已超过了制造业;而在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且经济越发达,这一现象越是明显。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40%左右。如果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为70%,那么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就接近30%。这些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开始重新思考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问题。
  2、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主要依赖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制造业提供了50%的财政收入,吸纳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同样比重的农村转移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658.0亿元,是1990年的5.7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拓展城市能级、扩大城市就业的重要领域。到2004年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共有从业人员3122.9万人,占全部服务业从业人员的20.3%。1997到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6%,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关注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相对失衡的明显特征。
  一是制造业发展呈现低端繁荣现象。我国制造业基本上是外资主导型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经济较发达的江、浙、鲁等地区多数工业企业也仍然存在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仍然不高、企业生产效率较低、国际竞争优势不强等问题。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制造业发展。“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制造业加速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较发达的江、浙、鲁等地区,第二产业增速都快于第三产业增长。在制造业领域中,跨国企业凭借着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资本等)比较优势,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赚取高额利润,而我国的加工或装配活动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产业,“中国制造”的产品往往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欠缺。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趋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中,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国制造业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条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松散,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区和溢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发挥,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不足。而目前我国产前、产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
  总体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处于供给与需求低效平衡。一方面,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目前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模式,较少有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外包降低成本的意识,反而以自我生产服务作为节省成本途径;另一方面,现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而且由于服务规模小,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形成了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内置、社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难以实现的低效平衡,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问题。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制造业发展呈现调整升级的新态势。一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呈现稳定下降,发展中国家比重则呈上升的新态势。二是发达国家以发展知识型高端产业为主,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三是产业链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延伸,呈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融资全球化分工、网络式发展态势。四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职业培训、技术开发等中间服务活动在日益增加;工业品的知识和技术等服务功能在日益增加。五是产业内部分化和外部联系增加,许多先进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服务性活动外包给专业服务商经营,提升了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