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江苏丹阳眼镜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经济原因,本文从社队企业带动私人经济到专业市场的形成、政府支持、创新模式以及集群特殊的竞争机制等角度探讨江苏丹阳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丹阳眼镜 产业集群 形成因素
一、引言
相关数据显示,丹阳目前从事眼镜行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共有1153家,眼镜生产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六万多人。年产眼镜架1.2亿副,占全国1/3,年产光学玻璃和树脂镜片2.5亿副,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年销售额超过了70亿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市眼镜业形成了从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完整的产业链以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现已获得“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称号,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已落户丹阳。眼镜产业已成为丹阳的“第一形象产业”,成为丹阳对外的一张“烫金名片”。“一副眼镜扮靓一座城市”成为诸多媒体宣传丹阳时的一句常用语。2008年,丹阳眼镜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该年度,江苏地区共23个产业集群上榜。此次评选在严格遵照首届数十项评选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地域品牌形象、政府推动力、集群的独特性、集群的集聚密度、产业链互补功能、集群创新能力等多项指标。
丹阳眼镜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试对该产业集群的成因做一探讨。
二、丹阳眼镜集群形成的原因
1、社队企业带动私人经济,专业市场形成
1960年代一批从上海、苏州眼镜厂下放返乡的技术人员在社队的组织下,在大泊和司徒两地开始尝试眼镜制造,“窝棚眼镜厂”越来越普遍。所谓“窝棚眼镜厂”即指以个人或家庭为主的、将住宅地作为生产场所的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单元。由于当时社会大背景的限制,这些小作坊在开始时一般主要进行“地下生产”。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方面的宽松,集体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纷纷离厂兴办眼镜企业,随着大量企业的兴起,较为完整的眼镜产业链日渐形成,产业集群的萌芽诞生了。
长期的计划经济造成国内眼镜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供货速度难以应付需求导致了所谓的“旅社眼镜交易市场”。即由于部分商贩无法及时提到货物从而需要在火车站旁的旅社住下来等货,后来有些商贩不愿意费时住旅社,直接从那些自己较为熟悉的能拿到货物的商贩中取得货物,从而使得旅社成了一个暂时的眼镜交易市场,一些商贩就转化成了专业的批发商。不久,旅社所在地就逐步建立起了一个专门用于眼镜及其相关产品的交易市场——丹阳眼镜市场,它后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眼镜批发集散地。专业化的眼镜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产业集群初步成形。
理论界对专业市场的定义存在一些不同。多数学者(金祥荣、郑勇军等,1998)把专业市场视为一种共有产权的组织形式,认为专业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交易扩展和专业化分工的重要制度;也有人(张旭昆、罗卫东等,1996)强调专业市场需要从产权特征和产品特征这两个方面来定义,总体上专业市场是由市场所有者提供销售场地及相关服务,有许多货主销售具有互补关系的一大批商品的场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和替代型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
依据交易费用相关理论,眼镜专业市场的形成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一方面买卖双方可以得到更多关于产品质量和供求的信息;另一方面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可以节约考核费用。巴泽尔认为这种考核的必要性体现在:卖主是为了确保他没有付出太多,而买主是为了确保他没有得到太少。考核是有收益的,而考核也存在成本,专业市场的存在是为了降低这种考核费用。
2、集群的聚集经济性与学习效应
所谓聚集经济性,即基于产业集群的规模,用集群企业的成本来衡量的,指在某一产业集群中,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集群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在图形上表现为集群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向右下方倾斜,也即集群长期平均成本随集群企业数量的递增而不断递减的趋势。
正是由于初始时企业的聚集具有聚集经济性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到丹阳,随着区域内产业链日益完善、企业数目日益增多,眼镜产业集群的形成才有了可能。可以这么说,产业集群形成初期的企业聚集导致了聚集经济性的产生,同时聚集经济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而聚集经济性是集群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集群的学习效应。正是由于此种在“干中学”的行为,促成了诸如产品生产、产品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集群特殊经验的积累,从而导致了集群企业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虽然学习效应还有可能会带来企业生产结构或是组织结构方面的优化,但所起的作用却与前者大体相似。学习效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即是能够延缓聚集不经济性的出现,若其在创新型集群里与聚集经济性结合起来互动影响集群的发展,则集群有望克服聚集不经济性。
3、外地商人尤其是浙江商人的推动
丹阳眼镜产业集群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浙江商人这一特殊团体,虽然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但是能大规模影响集群的发展壮大的基本只有浙江商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人开始提着手提包到全国进行商品贸易,其中一部分人就盯上了眼镜这一商品。在国有大厂私人很难拿到货的情况下,他们来到丹阳,开始承担了许多丹阳眼镜的销售任务。据相关人员介绍,当时在火车站附近旅社住的大部分是浙商,其他地方人是很少的。眼镜市场建立后,其主要经营者即为浙江人和丹阳人。
浙江以“小商品、小企业、传统产业、专业市场”著称。打火机、领带、袜子、皮革、服装和小五金等都形成了专业市场,“浙江经济”模式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而浙江商人在专业市场的形成和推动上有良好的经验和直觉。这些浙商用他们的精明智慧将丹阳眼镜销到了全国各地、销到了海外,为促进丹阳眼镜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断涉足集群的其他领域,诸如产品生产、零配件加工制造等等。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经扎根丹阳,从事着眼镜产品及配件的制造、销售。
4、政府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丹阳市政府高度重视丹阳眼镜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强丹阳眼镜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重点扶持眼镜产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提出要利用5—10年的时间,通过实施对外开放、资源整合和品牌战略,将丹阳打造成世界知名的眼镜研发、生产基地和博览交易中心。具体的政策扶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创立和申请省级或国家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并给予相关企业10—30万元的奖励;在招商引资时采取特殊政策,重点引进国际眼镜品牌企业落户丹阳,并鼓励中小企业挂靠知名企业贴牌生产;加大眼镜产业员工的培训力度,企业的培训费用可按实列入成本,并利用年度职教基金优先给予其补贴;对从事外贸的眼镜企业,税务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鼓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充分重视全市眼镜行业的重点项目,并对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支持;改善眼镜企业的金融环境,积极开发适合其特点的融资服务项目。
5、集群独特的“辐射式模仿创新”
丹阳眼镜集群有个独特的创新扩散机制:一般先由集群内资金或技术实力雄厚的少数企业首先进行技术、销售策略等方面的创新,然后大量的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并也进行一定形式的创新,在这过程中技术和其他相关要素得到了扩散。一轮创新及创新扩散结束后又是一轮,而且周期相对缩短。中小企业在此过程中自身的实力得到不断地提升,经营理念得到较大的改善,最重要的是自身日益具备创新的能力,进而他们便能够去影响集群内其他企业。这种“辐射式模仿创新”机制对增强集群生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得创新的扩散减少了成本,同时也增强了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这对于集群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