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着重分析了河北省保定市南市区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回民聚居区清真食品商业网点的现状和未来的规划。在南市区清真食品网点的改造规划过程中,由于人们在某些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或理解不深入,影响了清真街区旧城区的改造和清真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并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商业网点 旧城改造 清真食品 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城市,总面积2211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12.3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54平方千米。保定市是个少数民族散居的城市,总人口1089万人(2004年),是全国第四大城市。保定市现有少数民族50个,20.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89%,其中回族8.8万人、满族10万人、壮族4323人、蒙古族4936 人、朝鲜族1823人、其他少数民族5000余人,散居在25个县(市、区)。南市区位于保定市东南部,总面积43平方千米,其中清真寺街区是南市区回民聚居地,也是保定市南市区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尚未改造的老平房街区。
一、保定市南市区回民聚居区现状分析
保定市南市区内总人口27万,区内人口稠密,街巷窄小,住房建筑大多式样陈旧,但文物古迹甚多。从地域上来看,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回、满、蒙古三个民族,他们都有相对集中的聚居区。回族多聚居在清真寺街社区附近,截止到2007年年底,南市区清真寺街区聚居的回民有3021人。
由于历史原因,南市区清真街区居住的回族居民主要从事的经济活动是个体经营。区内的回族人以小商小贩居多,主要经营牛羊肉、饭馆、特色清真食品等饮食业。在保定市旧城区改造过程中,清真街棚户区的改造已成为保定市城市建设中一项很棘手的问题,也是该市区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尚未改造的街区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难题:一是清真街旧城区的人口、房屋密度高,房屋改造时受到高度和环境的限制,操作难度很大;二是居住在该区内的穆斯林多为个体商贩,都希望在拆迁改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尤其是都渴望得到新楼房的一层底商作为日后的经营场所,这无疑使得拆迁谈判的难度加大;三是对旧城区改造的深度不够,政府以往在确定改造项目的投资方向时,缺乏通盘考虑,投资结构与该地区综合效益不相协调,使旧城改造投资合理性较差,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四是由于清真街区的基础设施落后,欠账太多,使得改造工程投资巨大,时间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对该地区进行大手术;五是多数世居在此地的回民已习惯本族同胞共同生活,而改造后势必会造成多年聚居的状况被破坏。因此,很多年长的穆斯林以本民族团结聚居为由,不想因旧城区改造而搬离居住地。再加上街区内回民要求保留清真寺原址不能迁至别处的特殊要求,使得南市区该旧城区的改造事宜面临着诸多难题。
南市区内近90%的清真食品商业网点都集中在清真寺街及周边地区。但多数清真食品商铺都是个体经营,规模很小,卫生条件也一般;销售清真特色食品的小商贩也都是居住在此地的穆斯林,多数都存在卫生不达标,不遵守地方法律法规的现象。然而,这些个体商贩多数是以此为生计,又涉及到民族等敏感问题,令政府很难痛下决心去治理整顿。在清真食品的销售和管理问题上,除本地区的回民外,其他民族和私营个体单位很难介入。曾经有个别单位受利益驱动制售假冒清真食品,诱发了该区内回民的群体性抗议事件。在2001年10月南市区出现汉族宋兰英经营的水产公司经销10吨假冒的清真鸡肉,引发当地回族群众的不满,由于区民宗局、技术监督局及时查处,依法处置,才避免了事态的扩大。总之,该区内清真食品行业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清真商业网点即不具备很好的适应能力,又缺乏一定潜力的发展规模,只能是大多数回族居民维持生计的手段。
二、促进南市区清真食品商业网点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结合目前保定市南市区清真街区拆迁改造和清真商业网点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对该区清真商业网点的改造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首先,适当增加南市区清真街旧城区拆迁改造投资的比重,保证在改造后新建的楼区内有更多的小户型底商门市楼房,尽最大努力以满足更多的回民同胞维持生计的需要。这同时也解决了棚户区改造后大多数回民就业的难题。
其次,针对清真街区拆迁改造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应尽量考虑区内百姓和开发商的切身利益,由政府出面担保开发商和居民向银行机构顺利借贷,同时要确保拆迁改造后所有相关借贷单位和个人按时还贷。回民商户尤其是得到一层底商经营楼房的个人经营者待经济状况稳定后要积极配合政府搞好社区内相应的配套福利设施和卫生状况。
再次,在保证新建清真商业网点结构布局合理性的同时,必须对清真食品零售行业的业态结构进行细致规划,明确界定回民聚居区各种业态所占的比重。为此,必须规范生牛羊肉零售、清真饭店、清真食品加工、清真特色小吃等多个分业态的行内划分,避免恶性竞争,保证清真商业网点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针对目前清真食品行业在保定市所占比例偏低,发展规模偏小的问题,为保证清真商业网点在旧城区拆迁后未来发展结构的合理性,必须对清真街区世居的回民适当加以引导和资助,鼓励他们在全市范围内开设清真食品网点,增加全市清真食品行业所占比重,并逐步向市周边区县延伸。根据前面的材料分析,清真行业若能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无疑对南市区回族居民乃至整个保定市的经济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会实现少数民族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由保定市清真食品产业引出的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1、关于保定市回族等少数民族存的经济问题和民族意识问题的思考
一是保定市内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少,大多数居住分散,尤其是回民特殊的风俗习惯容易被忽视,其合法权益容易被侵犯。如有的单位因回族职工少,回族副食、肉食补贴政策不能很好落实。回族等少数民族开斋节放假的政策在某些企业执行得不好。有的学校因回族学生较少,没有设立清真食堂或清真灶,给回族学生的生活带来不便。二是回族等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如何解决少数民族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和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应引起保定市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三是市内民族企业发展问题。保定市内少数民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现代化经营理念的特点,其发展既有自身的观念问题,也有政府政策导向问题。比如少数民族扶贫资金原则上不能放到城市市区的企业,而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城市民族企业恰恰是扶一把就能振兴起来,这就给相关部门扶持民族经济提出了新的课题。四是有些少数民族(以保定回族为代表)经常把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一般问题民族化,导致简单事件复杂化。如保定市北市区东元宝胡同地段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极少数人煽动、蒙蔽部分回族群众要求政府给回族住户特殊补助,扬言不给特殊补贴就阻拦拆迁改造。还有的少数民族把同汉族之间发生的一般性治安案件硬往民族问题上扯,企图使案件复杂化。五是回族等部分少数民族的法制观念、公民意识淡薄。他们只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不想受约束,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国家理所当然应该从各方面照顾,遇事片面强调权利,不讲责任和义务,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容易出现过激言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