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定位研究
返回列表
查看:
409
|
回复:
0
2018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定位研究
[复制链接]
1519922
1519922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6 23: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作者:徐建中赵毓婷刘国岩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定位
论文摘要:基于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现状,从主体要素、系统动态运行以及环境基ns--方面九个纬度对其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特征进行了梳理分析,并通过与知识流动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的特征比较,确定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
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在某一区域内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生产、扩散以及应用,强调要促进本地创新要素的互动,以此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高…。由于各区域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产业基础以及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定位各自特色和寻找各自创新空间的过程中,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也会千差万别。选择合理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并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就成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促进区域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本文从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现状人手,探讨了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特征,并给出其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
1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
Asheim和Isaksen根据知识的位置和知识流动的特点,提出三类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区域化国家创新系统、地域根植性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网络式创新系统。
1.1区域化国家创新系统
区域化的国家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一个政府发起的管制型区域创新系统。系统的边界以行政区划为主,具有孤立性和封闭性。政府是系统内创新的主要发动者,基于技术成果商业化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创新的融资以政府强大的金融机构支持和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区域内的文化环境以等级文化和研发文化为主体内容;创新的扩散主要是基于知识创新的传播;系统内各要素主体内生的竞争动力和合作能力较弱,主要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倡导,创新要素主体间的关系是一种单一的线性关系,系统呈现明显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特征。
1.2地域根植性区域创新系统
本土根植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多要素、多主体、多种联系在特定的地缘条件下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集合体,是一种基于社会联系、信任和共享互补等特别管理特征的创新网络。
系统边界以传统产业区等经济区域为主,本土企业在系统创新主体中居于主导,知识组织以当地企业的内部RD为主,但大学、科研机构等知识创造能力较低,创新动力来自市场需求,激励机制具有内生性和竞争性,技术转移和创新扩散主要在当地的管制结构和组织中进行,注重外部知识引入和知识使用,系统内合作程度较高、组织结构较为开放但对外具有封闭性,系统内各机构主体在本土非线性,企业家精神对于区域经济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创新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于本土的金融机构和非正式金融供给。整个系统是市场主导、自下而上的组织。
1.3区域网络式创新系统
区域网络创新系统是系统边界以开放性区域网络为主,区域内各个创新主体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内技术创新层次具有高、低并存的特征;区域创新以多层次金融市场为依托,强调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创新的扩散主要是基于当地机构问网络的集体学习过程;整个系统形成了多元文化,但以创新创业精神为主的文化环境;竞争协同是系统发展演化的主要动力机制。从整体上看,区域网络创新系统呈现“市场一中介组织一政府”的三元结构特征。
2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特征
2007年黑龙江省GDP总值7065.0亿元(数据均来自2008年黑龙江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在全国居15位,是典型的发展中经济区域。发展中经济体应注重“技术扩散”和“知识流动”的作用J,因此基于知识流动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的分类,结合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现状从主体要素、系统动态运行以及环境基础三方面九个纬度对其模式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
2.1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主体结构
(1)主导要素及地位。黑龙江区域创新主要依靠直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2007年黑龙江科技机构共534个,其中中直科研院所23个、省属科研院所125个,高等院校147个。目前黑龙江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主要在农业、生物、航天工业等。例如省石化院的用于航天航空的军用特种胶粘剂;微生物所的食用菌和生物有机肥;技术物理所的核仪表、辐照灭菌;省粮食科研所的“永芳堂”牌大豆异黄酮胶囊和粉剂;省寒地建筑研究院的WN—D系列混凝土砂浆防冻剂和外加剂;省建材研究院的“双赢”牌水泥助磨剂等。
同时,黑龙江本土企业发挥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在区域创新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因自主开发成功数控重型曲轴旋风切削加工中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自主生产曲轴加工设备的国家。二是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成功70万千瓦水轮机组,为三峡工程右岸提供l2台(套)。三是哈尔滨晶体管厂等五家单位参与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研制。
(2)区域创新服务。地方政府是打造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服务平台的主体机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获取、传播主要由地方政府倡导。2007年黑龙江科学技术协会机构总共231个,跟2006年持平,比2005年减少了ll家,要想建立为企业提供工程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市场开拓、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全方位咨询服务平台远没有达到标准。而县及县以上部门属科研中介机构2007年却增加到了227家。例如省机械研究院、省冶金研究所利用自身的人员、技术和场地优势,建立了动力区创业中心,已入驻了88家民营科技企业。省石化研究院2003年成立哈市动力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以来,先后为上百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项目和咨询服务。
(3)创新投入支持。科技产业投资结构不甚合理,政府投资仍仅倾向技术专业化水平高的产业。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黑龙江2007年HD投入经费为56480万元,其中医药制造业RD投入经费11759万元,航空航天制造业RD投入经费41289万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投入经费1600万元,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RD投入经费0元。同时,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不佳。2007年黑龙江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111902万元,其中政府资金52792万元,企业资金58748万元,金融机构贷款300万元。可以看出创新投入主要以政府资助、企业自筹为主,以金融市场为依托的信贷投资比例非常小,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中主体间的信用机制不够发达,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使信用机制得到改善。
2.2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动态运行
(1)区域技术创新。黑龙江应用性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逐年走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2007年黑龙江成果登记数为1055项,其中应用类成果827项,得到引用的成果601项,成果转化率为72.67%。虽然成果登记数逐年增加,但应用类成果、得到引用的成果却是在减少,成果转化率更是从2003年的80.23%降了将近lO%。
同时,技术创新能力弱,新技术的引入和使用不畅。2007年技术引进经费支出183万元,全国倒数第9,此经费支出多的区域都在南方企业多的地区。数据进一步证实了黑龙江缺乏自主创新的企业,其区域创新系统主体结构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技术引入、使用中缺少企业这一主要联系主体,消化吸收新技术必然受阻。而黑龙江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在全国排第19位,排名较靠后,排名越靠后的区域,发展慢、其区域创新系统越不发达;另外,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排在全国第l5位,这一指标大、经费多的区域多半其创新系统不完善,区域不发达。以上数据排名均说明黑龙江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2)区域知识流动。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存在诸多障碍,知识主体问联系需要协调。一是知识创造系统与知识转化系统之间存在障碍。2007年黑龙江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80343万元,全国31个地区排名第13位,而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却排第l9位,充分说明产品从研发到设计与生产最后形成市场化这一知识流动过程存在断裂,也就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的知识创造系统与以企业为主的知识转化系统之间存在短链,以致知识转化为技术成果的吸纳能力低。二是以中介机构为主的知识扩散系统没能发挥作用,知识研发不能通过转让平台使知识变成产品,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由于黑龙江省区域创新主要依靠科研院所和高校,知识的创造力量较强,但像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数量不足,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导致大量的知识研发成果技术转让不及时,创新知识不能市场化。
(3)区域创新合作。黑龙江区域创新合作程度较高,区域内、跨区域甚至国际问都有创新合作,合作过程呈现区域非线性形式。
区域内合作主要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发展最早最快的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主,加快以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围绕发展煤炭生产及转化、电源和电网建设、环保新能源建设的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区;以牡丹江和佳木斯围绕造纸、建材、机械、食品、化工产业的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区和以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围绕林业生产、木材加工及山特产品加工产业的合作区。跨区域合作主要是黑龙江科技厅联合辽宁、吉林两省科技厅,共同创立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市科技局的“东北技术转移联盟”,形成共建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国际问合作主要是借助黑龙江俄罗斯毗邻的地缘优势,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重点开展对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解决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瓶颈问题。
2.3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环境基础
(1)文化环境。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内缺乏企业家精神,经营者创新理念薄弱。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因素影响,人们的创新思维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差距,对市场信息相对不够敏感,企业生产经营的竞争意识及靠技术创新增加产品市场份额的发展理念不强,容易安于现状。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经营者缺乏技术创新理念,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数量少,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也较少。企业家精神会激励经营者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当代技术创新就是在这种文化气氛中产生的,而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过程中缺少这种文化,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模仿和创造。
(2)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实力为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的更好转变提供了保障。2007年黑龙江在GDP总值、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工业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六大经济指标上均排在东北三省的中游,见表1。虽然吉林与辽宁在经济基础上存在较大差距,但黑龙江省可以借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平台,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充分做好衔接两省谋求共同发展的工作,提高东三省整体实力,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尽快转变为以经济区域划分为主的更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
(3)发展基础。黑龙江科技人力资本相对充足,但分布极不均衡。2007年黑龙江拥有科技活动人员8010人,在全国居第l6位,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共5977人,占到总数的2/3。可见科技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省直属企事业单位,地方企业科技资源相对不足。同时,科技的研发力量强但创新能力弱。黑龙江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所占比重居全国第14位,研发力量比较强,但科技人力资源的不平衡性使得科技资源密集部门存在着极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企业又存在着极度的人力资源短缺,以至科技成果吸纳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低下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3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模式发展定位
通过对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现状的梳理,其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以行政区划为主,由地方政府主导创新,主体问存在多种非线性创新合作的开放性区域创新系统。其特点如下:区域创新主导要素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发挥作用有限;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获取和传播主要由地方政府倡导;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且主要以政府机构资助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低,但专业化水平高,同时应用创新成果少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知识流动存在阻碍;区域创新合作程度高;等级文化色彩浓,缺少企业家精神;科技人力资本相对足,但分布不均衡,导致科技研发力量强但创新能力弱。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