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返回列表
查看:
383
|
回复:
0
2018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复制链接]
1884302
1884302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6 22: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文章在对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对制约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产业、区域以及政策层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障碍性因素 http://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代表性的是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2006年安徽省提出了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将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建设合肥经济圈将有利于发挥合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带动安徽经济奋力崛起。因此,建设合肥经济圈是“十二五”期间合肥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客观要求。
一、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
城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个不同等级和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若干腹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环状经济区域。
经济圈同城化过程本质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它指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腹地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的过程。同城化的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1
实现产品、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在本区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共同繁荣。 http://
2
通过同城化发展,产业得到整合,区域分工得以深化,资源得以共享,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对城市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同城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同城化发展所引致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自2003年安徽省首次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以来,合肥经济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等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由于存在一些内在机制与体制上的障碍,合肥经济圈的同城化效应还远没有充分发挥。
二、合肥城市经济圈范畴界定及同城化基础分析
(一)合肥经济圈范围的界定
城市经济圈是以自然地理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市场经济应有的经济辐射区域来构建。合肥与巢湖、六安、淮南和桐城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合肥经济圈以合肥市为中心,包括六安市、巢湖市、淮南市和安庆的桐城市(县级市)的经济区域。2008年,合肥经济圈内四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国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58%;人口1581万人,占全省的29.12%;国内生产总值3211.0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6.15%,人均2987美元(2008年平均汇价)。 http://
(二)合肥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异质性使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可以获得递增收益,为不同城市之间开展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与合作和产业内的水平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基础,成为同城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异质性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重要因素特征的差异性,由于此差异性使得合肥经济圈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标准模式(1998年标准),2008年合肥人均GDP为3.45万元(5048.6美元),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淮南人均GDP为1.98万元(2900美元)处于起飞阶段;而巢湖和六安人均GDP分别为1703美元和1283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桐城市人均GDP为1488美元,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圈内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梯度。
2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合肥三次产业结构为6.3:50.2:43.5,巢湖、淮南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1:43.9:35.1和8.69:61.11:30.2,六安、桐城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4.2:38.6:3.7,2和18.64:48.15:33.21,其中合肥、淮南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其它三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从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可知经济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表现出“二三一”特征。
3
从主导产业来看。合肥在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淮南在能源、电力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巢湖、六安在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桐城虽然是属于县级市,在行政关系上隶属安庆市,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但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休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各市的产业结构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可以为合肥汽车整车的生产提供零配件;淮南可充分利用巢湖的电缆加快军用电缆、通信光缆和光纤光缆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合肥化学工业园,六安医药化学工业同的发展有一定的互补性;六安的纺纱、坯布和羽绒优势与合肥的服装加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http://
三、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产业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缺乏优势与特色,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合肥是经济圈内的核心城市,更多应该注重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合肥市却将部分的传统的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当合肥市汽车、机械装备制造作为支柱产业时,六安市在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巢湖市更是把机械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来强力推进。再比如淮南的电力行业由于得到煤矿资源的支持,成为淮南市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桐城市把纺织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而六安市却也将电力行业和纺织服装业看成重中之重的产业来发展。
(二)区域层面同城化建设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中心城市占有重要地位。与国内其他城市经济圈中的中心城市相比,合肥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首位度偏低,带动力不强,辐射力偏弱,对周边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多的是从周边吸取资源,影响了同城化效应的发挥。2009年合肥GDP同比增长17.3%,达到2102.12亿元,位居中部六省市第4位,仅是武汉市的46.09%,郑州和长沙的56.13%和63.7%,甚至比发达省份的中 http://
等城市低。2008年合肥经济首位度为2.36,而武汉市和长沙市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6.4、3.0,分别是合肥的2.78倍,和1.27倍。
合肥经济圈内的城市等级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也是影响同城化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合肥经济圈内的淮南、六安和巢湖的城市人口不到100万,GDP总量远低于1000亿元,作为副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桐城市更是一个县级市。而在副中心之外,缺乏若干中小城市的支撑,除了肥东与肥西县外,各县的GDP不到100亿元,城市化水平低,对产业集聚缺乏吸引力。 http://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