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1|回复: 0

2018泗州戏艺术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21: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泗州戏艺术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之所以改叫泗州戏纯粹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产物.五十年代建国之初,安徽省被划分为皖南皖北两大行政管理区.皖南行政公署驻地在安庆,皖北行署驻蚌埠,两地在区域划分完成之后,随着国家经济大建设高潮的迅猛推进,地方经济蓬勃发展起来,随着行政,经济地位的确立与提升,为提高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品位和繁荣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两地又分别打出了代表各自民生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艺术品牌,皖南安庆是黄梅戏,蚌埠行署则把原来的剧种拉魂腔,更改名为泗州戏,使其成为代表本地区特色文化的代名词.从此一个新的剧种名称旧貌换新颜地就这样诞生了。
  1 泗州戏艺术的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而在泗州戏形成过程中,起关键决定性作用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
  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这是因为民国初年,津浦铁路开通,要在蚌埠这个小地方修建淮河大桥。据蚌埠志摘录的凤阳县志和泗县县志记载,十万多人参加修建淮河铁路大桥,蚌埠地方经济一下子繁荣发达起来,蚌埠顿时成为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要道枢纽.面对繁荣昌盛的经济发展,蚌埠成了商贾士农各色人等的淘金地,因此有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更不会放过这发财的机遇,于是,处于蚌埠周边的"五灵四凤"(五河.灵璧.泗县.凤阳)的"农民泗州戏(拉魂腔)艺术家"便在农闲时期组成班社开始纷纷进入蚌埠演出.直到一九二零年左右,一般拉魂腔所组成的班社已初具规模,就有了固定班社正式进入蚌埠.如原蚌埠市泗州戏剧团老艺人徐步俊和他的老伴大毛子(魏月华),以及马玉兰等人,在一九二零年左右就开始先后走进蚌埠演出,这是带着拉魂腔(泗州戏)进入城市较早的一辈艺人.他们进入蚌埠后,先是"唱地摊",而后进入茶棚演唱,最后终于与蚌埠当地的"卫调花鼓"戏艺术联合,在"卫调花鼓"戏剧场与其联袂演出直到解放.也正是这一时期与"卫调花鼓"的亲密接触,从而实现了原有艺术形式的突破,形成了在唱腔和表演上都与原拉魂腔有很大差别和特色的新拉魂腔艺术(即拉魂腔南路流派),使其更具地方特色,也从而为后来改名为泗州戏做下了铺垫与伏笔及说辞依据。
  以上事实证明,安徽泗州戏艺术的形成是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的结果,特殊的蚌埠地理环境和特殊的蚌埠地方经济发展,是成就泗州戏艺术形成的温床和根本保障.
  2 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发展了泗州戏艺术
  2.1 泗州戏艺术激活丰富了地方经济文化
  建国后,特别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大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必然带来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不断高涨的要求.这个时期泗州戏在辽阔的皖北大地上,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兄弟)精神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泗州戏已由一个"唱地摊"的简陋演唱形式,发展成为了一个在安徽较有影响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特别是在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更是推动了泗州戏艺术事业向前发展.
  一九五四年,在上海举办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安徽泗州戏有《拾棉花》.《打干棒》.《结婚之前》.《拦闯》四个剧目参演,特别是传统生活小戏拾棉花演出之后,曾轰动一时,致使许多兄弟剧种和歌舞剧院会后都抽派专业人员到我省泗州戏剧团向演员学习。为了扩大泗州戏队伍,培养新生力量,安徽各地泗州戏剧团都纷纷吸收具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学员随团培训,采取一面学习,一面实践的方法,培养出了一大批有前途的优秀青年演员。一九五五年,蚌埠专区曾选拔了一部分农村业余剧团骨干,在宿县举办了一个艺术学校性质的训练班,在这个班里设有泗州戏队,专为泗州戏培养新的一代。
  一九五七年,安徽省文化局为了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戏曲演员,成立了一所安徽省艺术学校,校内分黄梅戏、庐剧、泗州戏三个班,专门为各剧种培养人才.这期间泗州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特别是一九五七年"五一"节前夕,泗州戏剧团和省庐剧团共同组成了"安徽省进京汇报戏曲艺术代表团"进京汇报演出。在首都的舞台上,泗州戏演出了大型优秀传统剧目三蜷寒桥、四告等,演出得到了北京专家的首肯,并以小戏打干棒和思盼参加了怀仁堂的演出,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后来安徽省泗州戏剧团又代表安徽人民问慰福建前沿的人民解放军,演出了三蜷寒桥等优秀剧目,受到了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的欢迎。五十年代政府重视,人民喜爱,农业文明繁荣昌盛,这个时期地方经济的空前发展,更是繁荣发展了泗州戏艺术。文革是一场浩劫,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由于地方经济的垮塌,泗州戏也和其它剧种一样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特别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地方经济又获得了蓬勃发展,泗州戏也和其它剧种一样,恢复了无限生机。各地泗州戏剧团纷纷恢复,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兴旺发达的景象。从而证明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反过来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更加彰显了盛世中国的兴旺发达。
  2.2 地方经济的发展制约了泗州戏艺术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泗州戏艺术也不例外,地方经济的发展象一把双刃剑,它由一开始对泗州戏的保驾护航,相辅相成,发展到今天的对泗州戏的制约与相拒,完全是由于它自身的运行规则所造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