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0|回复: 0

2018石家庄市干旱成因问题与对策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20: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石家庄是我国干旱城市之一,近年来,降水量的减少、水利工程的修建,地下水补给量大大减少,将更加剧了水位下降漏斗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石家庄市干旱的成因、存在的问题,针对干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http://
  
  关键词:干旱 成因 对策
  
  分类号:S342.1 文献标识码:A-E 文章编号:2095-2104(2011)12-111―01
  
  
  1前言
  干旱问题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重大气候问题,干旱不仅制约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人民的生活,而且是造成生态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干旱及其灾害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石家庄干旱灾害损失的严重固然与干旱发生的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广、水资源短缺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也与石家庄市抗早能力不足,包括对干早时空分布特点、成因的认识,对干旱的监测、预测及水资源合理调配、应用等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决策有关。面对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面对抗旱工作存在的支持不足、面对经济发展及粮食安全问题对抗旱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找出石家庄市成因并找出对策是相关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2石家庄市环境简介
  石家庄市常住人口1016.378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455.8平方公里,人口286.2万人(2010年)。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北纬37°27′~38°47′,东经113°30′~115°20′之间,东与衡水接壤,南与邢台毗连,西与山西为邻,北与保定为界。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地面的高低气压活动频繁,四季分明,寒暑悬殊,春季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年平均气温偏高,春温夏热秋凉冬冷。这些特定的地理和气候因素,使石家庄的气候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2009年,河北省环境监测总站4月11日队本周空气质量检测表明,石家庄的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由于它们直径很小,且夹杂着细菌,可以被人体吸入体内,引起疾病。同时,由于它们很轻,不宜沉降,总是漂浮在空中,阳光照射在这些微尘上,被吸收或散射,致使天空显得灰蒙蒙的,能见度明显下降。扬尘污染也比较严重,特别是雨后就更显得直观,汽车挡风玻璃上全是泥水,就连眼镜片上也满是泥水。由于少数地区垃圾处理不善,成堆的垃圾在地面上腐烂,随风一锤,一股恶臭扑鼻而来,让人倍觉恶心。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也使大气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
  
  3石家庄市干旱成因分析
  干旱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个复杂的问题,形成干旱特征的原因概括起来是受两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3.1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石家庄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天气变化异,有时西南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未能与西北冷气流相遇,是造成夏旱的主要因素。秋季蒙古高压迅速向南推进,副热带高压和西南季风退出石家庄上空,重新出现季风的形势,故秋季常是秋高气爽、干旱少雨。所以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造成干旱的客观因素。综合起来是:出现干旱区面积大,降水量与土地面积比例失衡,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降水的年际分布不均,降水的保证率低,相对变率大,蒸发量大降水转化率低,水资源总量少且分布不均。
   3.2社会生产活动
   (1)粮食单产、总产水平提高。农作物亩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需水量相应增加。(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北方地区以种植玉米、高梁等作物为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冬小麦、水稻播种面积增多而降水稀少,远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用水需要,灌溉用水增加。(3)复种指数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的结果,造成农业用水更加集中,单位面积需水量增加。(4)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由于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保证率高于农业,发生干旱时要优先予以考虑,必然要挤占大量的农用水源,造成农业灌溉水量不足,加重干旱对农业的影响。(5)不合理地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或陡坡垦植,造成水土流失;耕作方式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农家有机肥越用越少,使土壤结构恶化,蓄水保墒能力衰退.(6)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等等。这些人为因素都加重了干旱灾害的威胁。(7入境水是石家庄市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上游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蓄水导水的水利工程增多,致使石家庄市入境水量急剧减少)
   4石家庄市干旱存在的问题
   4.1严重浪费和超采地下水
   干旱带来地表水资源不足,生活上经济的发展又带来小资的享受思想。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私挖水井,无节制的采集地下水。水资源不足与严重浪费现象并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设施不足,不配套。就农田而言浪费水的现象也很普遍,既便搞了地下管道和防渗沟垅的地方,到田间也是大水漫灌。目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现有的水利设施80%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经多年运行老化失修相当严重,再加上设施不配套,灌溉保证率也不高。
   4.2人为污染加剧了干旱危机
   近些年来,石家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是我国棉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化学工业也是重点发展部门,有规模较大的华北制药厂和石家庄化肥厂,煤炭工业亦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性质的工矿企业即使石家庄的重点发展部门,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企业。而且这些工矿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市区,如具有相当规模的华北制药厂和石家庄化肥厂等。此外,还有一些粉末冶金厂、印染厂也是石家庄大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的主力军。
   4.3被动抗旱效果不佳
   重视“抗”,忽视“防”;重视工程措施,忽视非工程措施。这些弊端难以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抗旱减灾效果,难以发挥工程设施的最大抗旱效益。等遇到旱情以后,临时组织发动,临时采取措施,这样常常会导致抗旱决策缺乏周密计划和全面考虑,达不到抗旱工作的最优目标。旱情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判断旱情主要还是凭经验,难以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抗旱减灾行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4.4过分强调行政手段
   重视行政手段,忽视经济、法律、科技手段,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这些弊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推动抗旱工作以行政手段为主向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抗旱工作中往往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只考虑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由于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造成河网枯竭、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海水倒灌,土地沙化、自然植被退化,致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5解决干旱问题的对策
   5.1更新观念 保护水资源
   加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思想,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树立起强烈的水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把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前提。
   5.2加强工程建设 提高抗旱能力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深耕轮作、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缓解旱情。
   5.3推行抗旱预案提前预防旱灾
   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国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中央、省、市、县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能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抗旱物资贮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5.4依法规范用水 杜绝私自超采
   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规范抗旱行为;探索旱灾保险机制,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将这些矛盾纳入法制轨道来调节,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单个部门或者个人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应对干旱风险,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抗旱减灾领域,建立旱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有利于分担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在分散和转移旱灾风险。
   5.5继续加强抗旱 服务组织建设
   着力建立完善抗旱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的协调作用,按照平等、互助、互利、自愿的原则,组建不同形式的抗旱协作组织,使全社会的各种抗旱资源到最优配置。全面提高抗旱服务质量,全力拓宽抗旱服务领域。快速发展抗旱主业的同时,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抗旱示范园区建设、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施工、农田整治等,通过发挥自身技术、设备、资源优势,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抗旱服务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结
  石家庄市干旱的成因,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超采、生产生活用水的无节制,都会引发干旱。石家庄市目前已将采取了节水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从长远角度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应充分利用当地地下水超采腾空的地下库容,对当地水和外调水进行调蓄。严格控制和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不允许地下水继续超采。通过涵养和回灌逐步恢复地下水的战略储量,以应今后发生持续干旱或特殊干旱年的急需。
  参考文献
  [1]谢定升.纪忠萍.气候灾害预测模型的应用,自然灾害学报,2008.
  [2]李克让.中国干旱灾害研究与减灾对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