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1|回复: 0

2018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20: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如何从知识的教学中获得理智的益处,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尽管知识的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但以科学素养为核心,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不是知识的变化,而是关于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观念的改变。化学新课程并不轻视知识、否定知识,而是强调运用知识、提升知识并获得智慧,进而达到学以致用。
http://
   关键词: 化学新课程; 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 死记硬背; 化学与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10-0118-01
  
   一、淡化应试教育,而重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参考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RC,1996)中某些扩展了的科学概念,且开宗明义地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我国新的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所有学生应提高探究和研究能力,包括应用科学,如观察、比较、分类、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建构科学概念及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倡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通过“做科学”的探究实践培养探究能力。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内容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在五个一级主题之一。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研制者更是高屋建瓴地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的思想。”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作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探究实际上是指包括八个要素的探究技能环节,而作为教学方式的探究目的则是通过探究技能的八个环节来获得化学概念知识、对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
   二、更新实验理念,是构建实验文化的前提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化学知识趣味之中充满哲理,平淡之中蕴含神奇,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学科的特殊魅力。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因为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效应,促使学生暂时的好奇心转化为稳定的探索意识。实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挫折和困难,感受在困难中探索,体会探索后的成功喜悦。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听实验”“看实验”等方式,真正地将“做实验”落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如人教版化学2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对如何“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在课标“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指出的“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是符合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的,但这个实验学生往往初中做得太多,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改成学生讨论,与教材上的“思考与交流”栏目一同使用。课堂上用“镁条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来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选用镁条和不同浓度的盐酸间的反应比较“直观”。但作为一个探究性试验,所限定的要求必须严格确定,只着眼于盐酸的浓度是不够的,而是最好能够在镁条消耗完毕之前,保持盐酸浓度基本不变和温度基本恒定。所以,前者可以要尽量少用些镁,后者可以用水浴,而且要尽量少用些镁。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才可以使得结论的不确定性更少些,积累设计实验的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
   三、知识不在死记硬背,而重在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化学新课程中知识教学的核心不在死记硬背, 而重在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知识不应被看做是固定的事实和真理,它是动态发展的,使人们在过去生活中积极思考、处理问题时获得的经验,是人累探索的结果和进一步探索的资源,是指导人们生活和战胜未知事物的武器,它与以往的、今天的和未来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以语言用无数方法把记录社会结果和预示社会前景的意义凝结起来的知识,成为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它不是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库,而是在人们的生活和经验中,并与行动的能力联系着。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课题和问题同过去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学生如果不从过去探求渊源,便不能理解这些问题或不能找到处理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实际上,在化学课新课标中隐含着许多动态的、发展的和不断深入的知识,需要化学教师去发掘和组织。如,反应热、主族元素、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内涵的演变。特别是对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化学反应的认识,如果从微观研究反应机理,从宏观研究条件变化与产物的结构、性质、产率定量关系,都是十分复杂的。对它的认识,只能逐步深化,螺线上升。真理是相对的、发展的、变化的,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具体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无不如此。所以教材在表述时,有:“一般”“通常”“主要”等字样提示,以防止绝对忽略化、片面化,给学生认识、理解相关问题留下发展空间。即便是一个具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材表述的本意只说明这是其中的主要反应,或者现在只研究这个反应,而不是只有这个反应。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死抠概念、死抠教材、以“定论”呈现给学生的情况举不胜举。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归纳总结”就这几条”,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际上,所有化学原理,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都是在一定条件才能成立,如果条件变了,结论就不全面、不正确。如我们学习了CO2、H2O的性质和用途,都是在具体的温度和压强下的性质和用途,但决不能认为CO2、H2O只有这些性质和用途。在超临界状态下的CO2用作萃取剂生产食用油、提取中药和芳香植物中的有效成分;有文献报道CO2在一定温度、压强条件下,双键全部打开形成原子晶体;当水处于超临界状态时,N2、CH4、O2、CO2等许多物质时可以任意比例溶解其中,甲烷、多氯联苯等许多有机物可与O2在超临界水中燃烧,而燃烧的产物可无限地与超临界水混溶。
   四、挖掘生活材料,创设探究情境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相连,是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无数事实证明:学生通过亲身体会经历和实验获得的观点或知识会深深地扎在他们心中。新课程标准多次使用“经历、体会、探究”等词来刻画这一活动水平,就足以显示其对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视。
  生活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绝不能脱离教材,即教材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都应该以教材为中心。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和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可能地使教材和课外教学资源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