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9|回复: 0

2018语文学习要有问题意识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9: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适宜生长的土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适当进行探究学习,可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有助于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http://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探究学习; 新课改; 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10-0116-01
  
  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成为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爱迪生说:“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有人说,思考和实践是头等大事,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决定了培养人的思考能力、问题意识,让人学会探究,应该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改革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不会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何来创新能力、全面发展?所以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适当进行探究学习,可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有助于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事物,它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或者名家的看法再全面,再深刻,也没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结论真切。新课改正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新课改学习的过程,它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快乐和兴奋,培养了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成见的探究精神。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置几种不同的故事结局进行比较探讨,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作品的时代性和悲剧性。在学习外形描写“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特点时,既可以从传统角度出发,理解刘兰芝服饰的素雅代表她的用情专一,思想不同世俗,也可以从当前观念出发,得出具有个性的看法,帮助学生尽量拓宽思路。教学中,教师不光要预设问题,还要鼓励引导学生当堂生成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调动知识储存和人生阅历,从各个不同角度联系现实进行个性化诠释,鼓励创新,关注人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因为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才华,它本身就带有许多模糊多义性的东西,大至文本主旨,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见仁见智,不能做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这里恰恰需要学生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发挥。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而富才”。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研究探讨,综合运用,才能逐渐转化形成能力。
  培养问题意识进行探讨学习要立足于课堂,与课堂紧密结合,才不会舍本逐末,新课改为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本次课改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要培养学生为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课程设置有较大调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选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上海一种实验教材上选用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葛建雄的《邂逅霍金》等当代作品。还有《我为什么活》(罗素)、《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DNA之歌》(徐有源)等篇目都选入教材。教材内容的大变动更贴近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要求,也为课堂的研讨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开拓教材的研究性价值,寻求探讨点,带领学生发现问题,讨论学习。比如学习《项链》时,可以带领学生设置这些问题:假如项链未丢,路瓦栽夫人的生活会出现几种情况?丢失项链,如果换做现在某些人,还有哪些无赖对策可供选择?为什么她不选择其中任何一种对策,反而毅然决然地显出英雄气概,走上十年艰辛归还路?通过探讨指导学生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全面公允的做出评价。让学生将《项链》、《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三篇结尾放在一起寻找共同点,逆转手法的妙处便一览无余。同时教会学生比较研究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扣住课本,适当拓展,探讨学习便可在新课改中大放异彩,使新课改的课堂活泼中不失沉稳,愉悦中见出深刻。当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超时代的魅力。对于旧时代的作品,学习中还应该更新观念,立足现代多问几个为什么,重新解读文本,让学生获得全新的人生感悟。仍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人物身上无不深深打上封建旧时代的烙印,但从他们身上又可以看到当代内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理解普遍的人性追求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单纯,可以看到当代社会中某些人性的缺失和进步,这对他们的思想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思考探讨和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结合的。语文新课改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思想历练和表达能力作为培养的必备能力。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将收获转化成文字,就能达到学思结合、读写相融的目的。学习《归园田居》时,结合《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思考探究这些问题:陶渊明不回归田园行吗?如果不回归田园,将会怎样?出世和入世哪个更容易?就会体会到诗人在济世和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之间的难以两全,理解诗人选择的痛苦和他坚守人格的不易。在理解中尊重,在尊重中学习,从诗人身上汲取做人的素养。学习文本的同时,学会思考社会问题,坚定人生方向,培养正直的品格。最后学生把所学及感悟进行整理,就能写出《陶渊明真的快乐吗》、《隐士的价值和局限》、《永远的陶渊明》、《献给戴月荷锄的农夫》等文章。这样,变被动为主动,变忠实的揣摩为创造性的诠释,将读、思、写密切结合,切实有效的培养语文素养。
  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思考探讨,不可忽视作业的布置。作业是课堂流程的重要环节,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拓展,可以使课堂教学得以深化和升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可以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比较思考,联系生活,加深对课内问题的学习理解,拓展思维,发展思想。
  综上所述,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思考探讨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态度,一种行为习惯。语文教学应该在长期的、大量的、有效的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批评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不读死书,在读书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全面发展,建设一个强大而丰富的内心。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4] 《如是我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