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返回列表
查看:
317
|
回复:
0
2018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点
[复制链接]
4396604
4396604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6 19: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存在同质化倾向,布局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此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探索新路,使中国高等教育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http://
关键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309-02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初步形成了若干所向国际一流水平冲击的研究型大学、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培育了一大批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高校每年输送的毕业生从不到百万达到五六百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不容置疑,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是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另一方面却是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需要;一方面是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却是对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急需。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办学特色。中国高等教育注重学术型人才和专才型人才的培养,不太注重应用型和通才型人才的培养,由此造成培养人才的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社会对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地方性本科院校多为教学型大学,主要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但由于受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对学术型、研究型的高校在近几年的高校规模扩张中愈演愈烈,专科要升本,本科则希望增设更多的博士点、 硕士点,教学型向研究型靠近。这种趋势使得人才培养同质化,特色不鲜明。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高等教育行政机构或高等学校是制定专业目录的主体,其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均由大学自行申报,再由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各大学基本上是按照计划体制模式,以自身专业为主体定位,既未进行市场调查,也未将市场与经济结构作为专业设置的先决因素展开论证,这使得许多原本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更新升级或者淘汰的专业并没有退出高校,而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等社会急需的专业高校又没有增设。
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经济结构相适应,惟其如此,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才能顺利地与职业岗位对接。因而,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除少数精英型大学承担纯粹的科学研究外,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学科分类,又要考虑产业经济的需要,应将产业经济需求作为内生要素纳入高校专业结构范畴。
3.产学研结合不够,服务社会功能薄弱。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科学和经济综合发展的产物。从宏观上看,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将是世界各国推崇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模式。今天,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社会、与社会密切结合,服务于社会,这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致力于这方面的改革实践,把大学作为主要依托,建立以大学为轴心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使大学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开发。但目前中国高校由于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机制,转化的动力不足、转化的市场不健全等,造成了中国高校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高效服务社会的功能薄弱。
4.高校教师整体水平亟待提高。提高高校教师队伍质量与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在高校中,不少教师在教学方面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学术和教育教学方面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他们是教师的中坚,大学的脊梁。毋庸讳言,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教案十几年不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用老办法教老知识。由他们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可想而知。
提高高校教师的水平和质量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体制。高校应当在贯彻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师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高校教师的水平,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5.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力度不够。强化国际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为世界教育的一体化奠定了客观基础,因此,要求各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闭关锁国办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使教育走向国际化,这是中国图强的必由之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国际化改革的力度还不够。例如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整体规划不够;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交流合作以出国学习为主、以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为主,呈单向式交流态势。
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分析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立足本国国情,遵循办学规律和育人规律,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高教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改革推动发展、激发活力、提升质量,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契合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克服高等学校千校一面、办学缺乏特色的弊端,国家要从宏观上指导高等学校优化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各高等学校应科学合理定位,避免在人才培养上的同质化,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如学校校风的特色,优势学科的特色,办学模式的特色,地区的特色等,培养具有独特素质的人才。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既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又要鼓励高等学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包括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2.及时调整专业目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上应起着宏观指导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定高等学校统筹管理、分类指导的实施意见,修订专业目录和专业设计管理办法,对专业规模进行控制,合理设置和优化学科专业,动态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国家和省级高校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调整专业。同时,支持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的专业特色体系。特别是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应加大引导力度,推动紧缺人才培养,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重点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使之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紧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3.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立高校教师评价系统,完善高校教师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绩效评价系统,不仅应该有助于营造科学探索的大学文化,且应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服务社会。因此,在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各个方面的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使教师不断改进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为学校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4.创新高校的管理体制。逐步强化高校的产业意识,加强高等院校与社会的联系,推动教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首先,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联系,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其次,建立教育与产业的互动机制,发挥行业优势,争取行业资源,拓展高校发展空间,增强高校服务行业的能力,企业建立稳定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完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制度,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加强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人力、设备等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坚持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并举,通过实行科研管理组合集约化,科研、开发、技术产业一体化管理,实现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5.加强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未来中国扩大教育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总趋势是由“出国留学”单向式向“出国留学”与“留学中国”相结合的双向式发展,由单一的“请进来”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为主向 “请进来”与 “走出去”传播中国教育文化相结合的双向式发展,以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力、竞争力,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今后我们还要以更大的步伐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外知名大学及企业到中国合作设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机构或项目,争取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大批中外合作项目,邀请更多的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我们还要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等。
参考文献:
[1] 李爽.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6).
[2] 王光彦,等.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7).
[3] 浩歌.期待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4] 吕德雄.创新教育与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美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研究,2007,(6). [责任编辑 魏 杰]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