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9|回复: 0

2018浅析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9: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要真正达到解惑就要保证学生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要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学远胜于被逼学习。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教学效果必然提高。
http://
   关键词:学习习惯;教学效果;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323-02
  
   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希望学生们课堂上都能认真听讲,充分掌握所讲授的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不少的老师都会遇到学生上课走神、说话、睡觉以及看闲书等情况,这种情况下的学生肯定没学到老师讲授的知识,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好。那如何才能杜绝或减少这种现象以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所以老师不止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怎样科学的引导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呢?
   1.有效的注意力训练。良好的注意力是学生认真听讲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有良好的注意力,上课才能专心听讲,才能掌握所学知识,才能出好成绩,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很多学生好动、好玩、很难专心致志地听讲。因此,老师可以用一些方法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训练。(1)复述性练习。 让学生看书5~15分钟,立即合上书,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复述”内容。 “复述”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如可以提几个主要问题,书上说的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书上事件发生的时间,涉及的人物,书上有什么图片等。最后可以让学生重新再看一遍书,几次后,渐渐地学生就会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必要了。(2)养成带问题听课的习惯。上课前先对本次课的内容提一个或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本次课后回答出这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想找出问题的答案,在听课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注意力就会容易集中。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老师也要注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比如课程中涉及的各种设备让学生看几分钟,然后收起设备,让学生把设备的图形画出来。再比如把课程中涉及的人物制成图片,让学生看一会,然后把图片反过来,让学生按书中的人物关系排好图片等。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记忆力加强了,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教学效果也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学习。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有些老师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学生总觉得自己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如果学生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但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其次,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从简单的知识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在学Word时,不喜欢听字体、段落的格式设置等基本操作,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对排好的各式各样的漂亮版面却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去从基本操作入手,以求最终能排出自己喜欢的版面。所以老师们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间接兴趣。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基础又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比如,通常可采用读读议议或讨论法讲概念课;对于法则、定理、公式等的教学,则可用引导发现法或探索法。经常用引导发现法和探索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养成学生乐于探求、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习题课和复习课则可以采用讲讲练练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质疑问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设疑,如知识的引入,教材的重点、难点,解题的思路等都可以设疑,问题在于是否做到“精心”两字。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恰当,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要提得过难或过易。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学会“于无疑处生疑”。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些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如录音、幻灯、电影、电视等,这样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进行直观教学。利用电教设备教学,图片设计要简捷、明快、优秀、清晰,令人赏心悦目。当一个优美的造型或一幅美丽的问题插图展现在屏幕上时,当一个图形在屏幕上平移、旋转、对折、变换,清楚地显示出它的内在性质时,同学们会感到耳目一新、兴趣盎然。这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有关知识,牢固记忆有关内容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等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学习欲望强烈自然就会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呢?
   1.老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在讲电脑主板的时候,老师可能有两种讲法。一种方式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是电脑主板,这一块是CPU,是电脑的核心部件,它的性能直接决定电脑的性能。这一块是声卡,这一块是显卡,这是数据线,这是硬盘,每部分都有什么功能特点都详细介绍给学生。另一种方式是:老师把主板放到学生面前,要求学生自己观察,然后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资料,然后说出每部分的名称、特点、有哪些型号,甚至那些厂家生产这些部件等。最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评,纠正不准确的地方,补充不完整的内容。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主板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特点。这是老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学生自己学习的。以后老师再讲别的内容,学生也就会同样等着老师告诉他关于这部分的知识。第二种方式,学生最终也完全明白了主板的组成以及各部件的特点。但这一切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来的,学生不仅懂得了主板的特性,他还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可以查阅书籍,可以上网,可以问别人,老师讲别的问题时,学生就会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认识它。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学生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学生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学生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肯定比被逼学习的效果要好很多。
   2.让学生因成绩提高而乐于去学习,从而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要想让学生成绩提高就要树立学生能学会的信心。首先让学生做“会的内容”。当学生表现不自信时,不露声色地让他做一下以前做过的题。并经常告诉学生“他一定能学好的”来提高他的信心。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或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办法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着学生们的学习,然而,没有实力做后盾的信心、在短时间内只是靠语言树立起的信心,当然很不牢固,如果没有实力的支撑,当学生发现自己在一次次的学习中继续不断失败的时候,信心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所以,信心必须要靠实力来维持和加强。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基础差的从较简单的入手,一点一点地补回落下的知识,基础好的可以学的深一些。学得好的帮助学的差的,并让学习好的同学把他们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学习差的同学,来提高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
   4.因成绩提高而产生兴趣。当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学习就变得轻松了,学生的心思更多地放到享受攻克难题的快乐上,而且由于成绩的提高,老师开始给予肯定,家长的态度也明显改善,同学们也开始另眼相看了。这时候,学生就开始产生学习兴趣了。学生爱学了、会学了,成绩自然就好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参考文献:
  [1] 刘凤瑞,董成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190.
  [2] 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魏 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