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浅谈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
返回列表
查看:
310
|
回复:
0
2018浅谈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
[复制链接]
5512080
5512080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6 19: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环。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心理承受力、工作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提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开拓多种就业途径等建议,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http://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2-0230-02
所谓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就业压力突出的形势下,培养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1.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的要求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掌握着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履行这种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决不是空喊口号,而必须投身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践,必须适应社会。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只有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才能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状,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实践要求是不适应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2.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巩固和发展的社会,都要努力使它的成员社会化,使其成员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价值标准、优良传统和社会规范,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毕业生担负着继承上一代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历史重任,需要实现自己的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都可以说是社会化的内容。但是,在这诸多的内容中,都需要社会适应能力来把它变为现实。换句话说,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等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大学毕业生社会化的保证。因此,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3.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人的需要和发展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其需要层次和水平就越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高于一般社会青年,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发展目标也就相对较高。但是,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事业目标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自我才能得以体现和发展。因此,培养当代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内容
当代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人际环境的适应、职业环境的适应、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等。这些不同的方面的适应要求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心理承受能力
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不同,这些差别必然会使那些踌躇满志的毕业生感到巨大心理反差与不适。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可以使之自觉地调节好心理状态,克服和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和压力,尽快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认同外部环境。高校毕业生所进行的这一自我心理调节过程,就体现着一种能力。一个具有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思想修养、坚忍不拔的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本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做到正确认知社会,合理定位自我,学会与他人合作,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这也标志着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2.社会工作适应能力
工作适应能力,是指在工作环境,如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等发生变化时,人们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映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工作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是对高校毕业生提出的一项基本的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投身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工作,而在参与社会工作中必然面对各种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这些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较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
适应和改造是紧密相连和不可分的。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现实生活五彩缤纷,复杂多变,常常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一现实,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首先是要适应,这种适应是在改造中的适应。适者生存,生存才谈得上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被动和消极的等待或妥协。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自觉地改造社会和工作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们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接触过程中,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应的能力。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人们的一生,具有沟通人际信息、交流人际情感、协调人际行为的普遍作用。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而成为社会成员以后,必须进行各种交往,必然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由各种社会关系引起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说,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是高校毕业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难以与人沟通,久而久之自觉不自觉地自我封闭起来,导致诸多问题。
4.应变能力
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步入社会,这无疑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当大学生怀揣知识和技能,满怀信心和希望地走出校门,到社会上选择自己的职业时,首先面临的是对其学识和才能的一次考查和检验。大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也不可能学到社会需要的全部知识,只有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也就是一种应变能力。大学生需要这种应变能力,以保证自己尽快地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5.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事物,不拘泥于已有的现状,敢于探索和发现新的问题,敢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需要有创造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实际工作的要求,也是自身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适应是为了创造。因此,创造能力是毕业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三、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大学生自身具备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是做好了准备工作,而要真正实现就业创业,还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支持。笔者认为当前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薪酬补贴、生活补贴等扶持政策。为更大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目前教育部正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落实办法,对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教育部还与有关部门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9年,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同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学校教师空岗空编时,优先录用特岗计划服务期满的毕业生。
2.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取消落户限制。支持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新增就业岗位时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并为在该类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认真落实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单位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的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户口、档案管理、续聘、就业以及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等政策。
4.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落实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就业困难并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
5.强化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实行重点帮扶,进行专项登记和跟踪管理,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在高校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通讯、应聘中的车船住宿费等的补贴以及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能力培训及素质培养、拓展等,切实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责任编辑 海 川]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