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2|回复: 0

2018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创新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竹笛独奏曲《秦川抒怀》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作品融合了竹笛南派和北派的演奏风格而又突破了风格界限;作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竹笛演奏技艺,大胆创新,将地方艺术语言融入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作品的产生为广大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创新艺术工作的成功案例,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提供了新的思路。
http://
  关键词:风格特点;动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3-0039-02
  由马迪创作于1980年、带着浓郁的陕北地方戏曲音乐特色的竹笛独奏曲《秦川抒怀》,从作品产生开始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也激发了众多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等对艺术表现力创新的灵感和冲动。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该作品,也有很多人对作品进行各种解读和深入研究。本文结合作者自己演奏该作品的心得和感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创作动因、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的思考等方面进行解读,意在表达对艺术史上做出贡献的艺术家的崇敬之情,为广大演奏该作品的演奏家提供参考。
  一、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虽然在历朝历代的官方典籍、民间野史、地方志、民族志等有收录记载,但来源于生活,由人民创作的民间音乐,绝大部分的传承为口传心授,并且在传承过程中随着传承人的知识、阅历、业务水平等的影响不断地在发展变化。人在艺在,人去艺绝,是民间艺术传承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加大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军队、各省(区)、市(州)、?h等成立专业文工团,乡镇成立文化站,村级或厂矿挖掘有文艺特长的农民或工人成立文艺宣传队,上级团队指导下级团队。也正是在那个年代,竹笛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竹笛表演艺术家、大师从民间挖掘出来,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从民间抢救整理出来并搬上舞台。20世纪60年代初,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音乐出版社发起了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工作,虽然提法上好像只是针对民间歌曲的挖掘整理和编撰,但经历过这个工作的人都知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对包含民间歌曲在内的所有民族音乐的挖掘整理和再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竹笛是充满政治色彩的文艺宣传演出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虽然在这个时期因为民众对政治的狂热使竹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对竹笛艺术本身的发展来说是停止不前的。1979年3月,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颁布了《重发关于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音乐家协会与当地专业艺术团体、院校一起,完成编辑工作。1979年7月1日,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颁发了《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79]文艺字537号、音民字第002号)文件,要求全面详尽地对民间歌曲、戏曲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曲、曲艺音乐和古琴曲(古琴曲因技术原因而后被搁置)等“五部音乐集成”做出有计划、有步骤和系统、全面的收集整理。中国音协为此成立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编辑办公室,组建了全国编委会进行编撰工作。新的思潮和改革氛围在中华大地喷涌而现,当然也包括文艺,竹笛艺术由此获得新生。很多竹笛演奏家在演奏技法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很多艺术家、作曲家和演奏家等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新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秦川抒怀》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马迪的作品《秦川抒怀》,在演奏技巧上,独创了竹笛演奏的垫指揉音技巧,创造性地在竹笛上表现出板胡特有的压揉弦演奏效果,也正是这一特殊技巧的突破,使得作品能够很好地用竹笛表现出陕西戏曲秦腔和碗碗腔的地方艺术特色。
  二、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创作动因
  (一)作品的风格特点
  《秦川抒怀》是融合了竹笛南派和北派的演奏风格而又突破了风格界限的优秀作品。
  近代竹笛从演奏风格上来分,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竹笛音色细腻浑厚,圆润典雅,婉转悠扬,演奏技巧多使用颤音、打音、叠音、气振音、泛音等;北派笛子的音色高亢明亮、刚劲粗犷、豪放洒脱,演奏技巧多用吐奏、花舌、滑音、剁音等。
  在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的年代,一般来说,演奏者往往只能精通或掌握其中一种演奏风格,演奏的作品也基本如此。《秦川抒怀》在描绘秦川大地上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美好画面,在抒发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由衷赞美之情时,具有南派浑厚细腻,柔美典雅的音色特点;在表现秦川人民对更美好未来的热切追求,展示秦川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时,又具有粗犷豪放的北派特点。在演奏技巧上,除了自创的垫指揉音技巧外,还综合运用了吐音、波音、指颤音、叠音、打音、花舌、滑音、剁音、历音、循环换气等,融合了南派和北派的演奏技巧。所以说,《秦川抒怀》是融合了南派和北派的演奏风格而又突破了风格界限的优秀作品。
  (二)作者的创作动因
  马迪先生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做出突破风格界限的作品《秦川抒怀》,应该说得益于其本人艺术学习经历和生活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
  马迪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时,师承著名笛子演奏家元修和先生。元修和先生原主要从事二胡和板胡的演奏,后拜中国南派竹笛演奏大师赵松庭为师学习南派竹笛演奏技艺,又师从冯子存和刘管乐两位北派大师学习北派竹笛的演奏技艺,所以,元修和的竹笛演奏集中了南派和北派的风格特点,同时二胡、板胡演奏也有很深的造诣。马迪传承了元修和竹笛演奏风格,当然,对板胡等演奏特点和音色特点、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这为他在后来创作《秦川抒怀》时,运用竹笛模仿板胡的演奏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又得到南派大师陆春龄先生的悉心指点。正是马迪先生的竹笛学习经历,使他掌握了南、北派竹笛的风格特点,为作品《秦川抒怀》的创作突破风格界限创造了条件。
  作者生活的秦川大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演化,造就了这里豪放粗犷的民族特质,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的秦腔、碗碗腔就是秦川大地文化的代表之一。秦腔、碗碗腔是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当地人民的民族特质的体现。     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演奏技艺,将地方艺术语言融入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之情,更加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创作本作品的动因。
  当然,没有深厚的竹笛演奏功底和文化底蕴,没有对地方戏曲、曲艺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掌握,是不可能创作出《秦川抒怀》这样的作品的。
  三、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思考
  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由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产生并且通过人来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该条约,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十一大类。
  《秦川抒怀》取材于陕西戏曲秦腔,运用了碗碗腔的戏曲韵味,用竹笛演奏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由衷地赞美之情。
  秦腔,又称乱??,是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古老的戏剧之一,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Ⅳ-16)。碗碗腔,又称“灯碗腔”“阮儿腔”,是以皮影戏形式演出流行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部分地区的民间的戏曲剧种之一,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Ⅳ―49)。板胡演奏和竹笛演奏也是流传时间很长,传播范围很广的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川抒怀》是集中了秦腔、碗碗腔、板胡演奏、竹笛演奏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艺术作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乐谱方式记录,以竹笛演奏技艺的方式表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一直是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努力探索的课题,有些项目由于本身的群众基础自然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而有些项目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危机。国内很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项目对保护、传承与发展难题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公共艺术教育为载体,以旅游文化为载体等等,但像《秦川抒怀》这样以艺术作品为载体的还是很少见的,它的产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创新的传承方式和全新的载体思考。
  四、结语
  竹笛演奏作品《秦川抒怀》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竹笛演奏技艺,结合自己对地方戏曲、曲艺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掌握,用地方艺术语言来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由衷的赞美之情;《秦川抒怀》也是集中了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作品的产生为广大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创新艺术工作的成功案例,为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这种勇于探索、追求艺术创新的精神,值得当今人们的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付传利.浅谈笛曲《秦川抒怀》的音乐内涵及其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5,(16):63-64.
  [2] 朱清泉.笛曲《秦川抒怀》的演奏技巧分析[J].音乐时空,2013,(8X):95.
  [3] 李会娥.秦腔社会文化研究述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5-130.
  [4] 魏伯庆.同朝皮影与碗碗腔[J].当代戏剧,2004,(3):38-39.
  [5] 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1):10-13.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