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5|回复: 0

2018报社记者如何杜绝新闻失实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9: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些年,假新闻的叫法很流行。网络上,经常可见到有关假新闻的文章、帖子。近几年,还曾有单位评过年度十大假新闻,将上一年影响较大的虚假报道一一列出。假新闻其实是一个伪概念。严格地说,反映虚假事实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并不能称之为新闻,称作“失实报道”似乎更贴切。客观地说,新闻失实现象已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目前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所以,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记者工作经验,从新闻生产工序的第一个环节入手,理一理采写过程中,造成新闻失实的各种原因,并借此进一步分析一下,如何杜绝新闻失实。
http://
  1 权威佐证以杜绝偏听偏信
  一些虚假报道,是因记者偏听偏信造成的。比方说,有的记者,对新闻源的要求过低。采访时,管他发布方权威不权威,发布方式合理不合理,只要有单位、有个人正式或是非正式地提供了一个新闻事实,记者便立即信以为真,并很快将其写入稿件。这样做,造成新闻失实的风险其实是很大的。比方说,西安市将升格为直辖市的失实报道就来自于某个商贸会议,而非国务院或陕西省的权威机构。还有一些荣誉、排名等。如,某个县说,他们的某项工作在全省排名第一,或被授予了省级的何种荣誉。记者是不是就可以马上信以为真呢?不能。省一级的荣誉或排名,严格地说,发布权应当在省一级的机构。县一级的单位,要成为这类信息的发布源头,理应提供省级机构的相应文书或荣誉证书来加以佐证。如果未提供佐证,那么记者在写稿时,就不能把这当作事实。
  2 做足采前功课杜绝认知武断
  一些失实报道,是因为记者知识储备不足,采前功课缺失造成的。现在的记者,一般都拥有本科以上的文化程度,但是,即使是在大报大台工作,分工也不会细到常年只关注一个领域。现实中,情况常常是这样的:记者今天采医疗新闻,明天采法治新闻,后天采农业新闻,大后天又采教育新闻。这很正常,媒体对记者的一般要求就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许多记者,甚至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也会在接到涉及自己不熟悉领域的采访任务时,显得基础知识不足,听不懂行业内被认为是常识的介绍。进而,在写稿时,或望文生义,或判断失误,造成稿件中的事实性差错,让有缺陷的稿件被发表了出来。如,某家报纸在报道一则新闻时,将一大学中的研究生学院误写为“研究生院”。造成的原因就是,记者认为,研究生学院和研究生院是没有区别的。同样是在教育领域,某篇报道中,将“首都师范大学”误写为“北京师范大学”,也是因为,记者误以为,首都就是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即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别称,造成了张冠李戴式的失实。杜绝这种失实,记者平时要多读书,采访前,要多看资料,做足功课。
  3 交稿前反复自查杜绝错名漏改
  也有的报道,是因为记者在写稿时的笔误,交稿前又未认真审读而造成的。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对于新闻稿件,这条经验同样非常适用。许多媒体中都设立了“三审三校”制度,也设置了许多编校岗位。但是,不管有多少关口,有些事实性的差错也是无法堵住的。比方说,如果稿件中采访了一位普通群众,其姓名信息如果出现了打错字的情况,就很容易不被人发觉。此外,一些新成立的企业、新组建的协会、新设立的园区、新推出的产品等,它们的名称都常常会进入新闻稿件。对编校人员来说,这些都将是全新的内容,如果记者未将打错的字订正过来,编校人员是发现不了的。这种失实,原因在记者写稿时不够认真。记者要加强责任心,通过养成交稿前反复自查的习惯来避免。
  4 扩大朋友圈杜绝主观偏向
  还有些失实报道,是因为记者主观态度过于强烈,违背客观中立原则造成的。例如,在一些因群众上访,希望媒体呼吁以解决自身利益诉求问题的稿件中,记者就可能因为自己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占了上风,而忽视了政府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写稿时,对某一方陈述采信过多,而对另一方的解释只当是狡辩。进而,因为主观判断失误而造成新闻叙述中的取舍失当,使稿件背离客观事实,造成了新闻失实。此外,在一些法治新闻中,记者也可能会结合自己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知识构成等因素,把原、被告某一方的事实陈述直接当成客观事实,而对自己不喜欢的另一方的事实陈述则因自己怀疑其真实性,而选择忽略。最终,造成失实的报道见诸报端,让法院本来合理的判决变得难以让公众信服。这种失实,可以通过多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多了解各行业内的最新动态来避免。
  5 培养事业心杜绝职业失德
  最后一种失实,是因为记者为了某个个人或是集团的利益而故意造成的。原则上说,记者是不应该去自己的原工作单位、直系亲属的工作单位采访的。因为,记者会因这些关系,而碍于情面,选择报喜不报忧、夸大喜而无视忧。同时,记者也可能因为自己所就职的媒体的考核机制,而选择捏造新闻事实,以博取奖励,纸馅包子事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记者还可能因为个人目的,以负面报道来要挟企业或个体经营者以获取利益,双方撕破脸后,便夸大负面事实,用虚假报道来报复有污点的企业或个体经营者。此外,记者队伍中也可能有依附于某个企?I,充当其打击竞争对手的鹰犬的失德者,他们利用媒体的话语权来干损人利己的事。这些失实,是因为记者缺乏新闻事业心,或者道德败坏造成的。记者应当通过阅读前辈的传记、学习新闻职业道德,让自己胸怀一颗敬畏之心来杜绝。
  参考文献
  [1]刘梓良、郑保卫主编《新闻采编综合素质培训教材》新华出版社2013年9月,
  [2]陈力丹、周俊《“纸馅包子”新闻是一起传媒假事件》,学习时报2007年8月20日
  [3]《媒体评出2016年度10大假新闻:两条国际新闻上榜》2017年01月03日人民网-国际频道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103/c1002-28995895.html
  [4]《新闻记者》杂志《年度虚假新闻评点报告》(2001一20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