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6|回复: 0

2018西北区域民间\民俗艺术概观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8: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从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其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西北民间民俗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特征和地缘特色的重要性,揭示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既是民间民俗艺术发展的动因,也是取得巨大经济价值不可缺的因素。这种把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同拉动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不失为是一种比较现实、可供借鉴的发展民间民俗艺术的方式。
/2/view-396457.htm
  关键词:西北区域;民间民俗艺术;概观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180-02
  
  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古代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处。在历史上,西北地区是联系中原和中西亚、欧洲大陆的纽带,在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两汉、魏晋开始直至隋唐,不断延伸、扩展、繁荣的“丝绸之路”,曾一度成为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艺术交流的必经通道,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形成
  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形成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地缘特征有关。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佛教石窟艺术、岩画艺术、地画艺术、彩陶艺术堪称西北艺术的代表。在这里,有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石窟群,如新疆的古龟兹石窟、莫高窟、榆林石窟、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陇东南北石窟等等;还有充分体现丰富艺术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岩画遗存,这些岩画遗存因其分布广泛、数量巨大而在世界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另外,蕴藏着重要原始社会信息和原始艺术要素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大地湾地画也出现在西北甘肃的秦安。然而,更令人感叹的是这里的彩陶艺术,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中国彩陶数量的大多数,而且还代表了中国彩陶发展的最高水平。诸如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彩陶、大地湾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半山文化彩陶、马厂文化彩陶、齐家文化彩陶、辛店文化彩陶,作为原始文化和史前艺术的重要遗存,这些彩陶艺术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位置和意义;另外,西北还有许多与宗教有关的建筑艺术,如金碧辉煌的寺庙、各式各样的佛塔,它们已经成为西部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西北地区地域面积辽阔,约30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1.7?。在行政区划上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五省(区)。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以外,聚居着蒙、藏、回、维吾尔、哈萨克、裕固等4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回族、藏族、维吾尔族人口最多,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风俗民情,因此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审美理想,而由此产生的民间民俗艺术样式更是千姿百态,呈现出极为鲜明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缘特色。可以说,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了西北地区一方天地的文化品格;历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又延伸着本区域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由于历史悠久和民族众多,形成了兼容开放、成分复杂、质直朴素、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特征。
  二、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
  民俗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具有模式化、群体化和能够世代传承的特点。可以说,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传承特点的传统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模式化了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规范体系。民俗艺术的一个重要内涵,即它必须是反映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并具备各兄弟民族所独有的不同精神风貌和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艺术。凡是民俗艺术都与民族所独有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有关,缺少了“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的民俗艺术就“俗”不起来。现代民俗学认为,民俗不仅是原始初民的遗留或残余物,而且是各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质。因此,西北民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内容和形式都与西北区域社会风俗习惯、民俗事象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西北民间民俗艺术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它根植于西北民间,是西北地区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信仰、传说、风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它凝聚了西北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是应该地区人民群众根据生活的要求而创作,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的艺术形式,带有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是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本质特点;大众化、通俗化是西北民俗艺术得以延续的内涵。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强大生命力正在于它和人民大众的紧密联系,正在于它的内容表现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正在于它的表现形式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同西北地区历史悠久的佛教艺术、彩陶艺术、地画艺术等相比较,我们对西北民间民俗艺术的研究始终薄弱。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西北五省(区)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我们发现西北民俗艺术就是结合西北地区民众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而演变的一部史话。它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规律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根源就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西北民间民俗艺术既是民俗和民族文化心理的产物,又是民俗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再现。
  西北五省(区)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遗存,其民俗艺术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纵观西北地区民俗艺术的存在状态,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相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丰富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艺术景观。
  从形式、种类的角度上划分,西北五省(区)的民间民俗艺术大致可分为民间绘画类、剪纸工艺类、刺绣工艺类、染织编结类、雕塑雕刻类、陶艺瓷器类、民间玩具类、皮影木偶类、戏剧脸谱类、其他工艺类、民俗建筑与人文景观、民俗艺术活动十二个种类,共约300多个工艺品种。2000年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之下,西北五省(区)先后成立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小组,开始注意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产业,使得西北地区一大批民俗艺术得到了有效地保护。政府拨专款用于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命名多个民间艺术之乡。如仅陕西省就命名了24个民间艺术之乡;甘肃省庆阳市也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庆阳的环县被命名为“皮影道情之乡”。与此同时,西北各省还积极开展民间文化传承人(艺人)的调查登记工作,目前仅陕西一省就已经有1.2万多位艺人登记在册。这些举措极大刺激了地方民俗艺术的再生,唤起了群众创作民间艺术作品的热情,对推动民俗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西北民间、民俗艺术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
  诚如上述,民间民俗艺术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所以这就给西北五省(区)的民间民俗艺术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在民间民俗艺术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也大大拉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有特色的民俗项目逐渐成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也成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西北是民俗文化富足的地区,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宣传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使更多的人通过民俗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脱贫致富。这种文化驱动成为了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前,西北一些省份及县域利用该地区特色民俗产品项目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例如,甘肃省庆阳市以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为基础,连续举办的三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就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在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中,仅香包一项销售258万多元,协议引进资金24.7亿多元。在2003年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共签约项目489个,签约金额137.18亿元。2004年的第三届香包节,庆阳市向外推介项目较前两届更进一步,共签约项目537个,签约资金84.5亿元,商品交易额达到975万元。目前,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经成为对外合作交流的有效载体和招商引资、提速发展的良好平台,成为庆阳走向世界的桥梁。
  除庆阳外,甘肃环县道情皮影产业的开发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1年,环县县委、县政府作出开发皮影产业的决策,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重点实施的项目为:规范皮影戏班100家,组建3―5个代表环县道情皮影艺术最高水平的示范戏班;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每两年举办一次皮影艺术节等。 2002年8月,环县成功举办了“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目前,共开发出皮影工艺品两大类(礼品、装饰)22种,制作工艺精细,是馈赠、收藏、室内装饰的高档艺术品;年生产“龙影”牌皮影影件1万件左右,年产值50万元,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同时,还生产皮影挂毯、服饰、口杯、磁带、光碟、画册、桌历、挂历等相关产品。目前,全县有皮影戏箱底近百件,坚持常年演出的戏班60多个,有8个戏班曾经进京和出国献艺;皮影演出中介机构已成立,与北京中美同济文化传播公司签约,皮影戏班已赴北京、青岛、广州等市演出。环县道情皮影至此登上了其辉煌的舞台,成为推介宣传环县的有效载体,扩大了环县知名度,树立了环县新形象。
  由此推论,如果西北县域的民俗艺术都能像庆阳、环县这样在政府的支持下推出自己的特色品种,并以此为轴心向周边辐射,形成有影响的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率的提高,那么整个西北地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民俗文化昌盛的崭新局面,必然会更快地到来。庆阳、环县的民间民俗艺术发展方向就是西北地区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其他地区民间民俗艺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卫戈. 西北美术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靳之林. 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