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7|回复: 0

2018浅谈绿色建筑设计与两型社会的关系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7: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通过对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组成及应用理论的研究,总结出了适用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方法,从而营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
http://
  关键词:绿色建筑 设计 节能两型社会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of the system of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and summarized applicable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approach, and to buil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energy saving, two type society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贯穿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全过程,涵盖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以及运营管理六类内容,绿色建筑应注重生态、节能、环保、健康以及舒适的和谐统一。
  1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首先是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植物的颜色。植物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环节,是一切动物和人类生存的最主要的支持系统。它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象征着自然存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的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建筑带来的人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建筑能否重新回归自然、亲和自然,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绿色建筑”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应指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2.1绿色建筑节地设计
  节约用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是建房活动中最大限度少占地表面积,并使绿化面积少损失、不损失。节约建筑用地,并不是不用地,不搞建设项目,而是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城市中节地的技术措施主要是:建造多层、高层建筑,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同时降低建筑密度;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居住区,提高住宅地的集约度,为今后的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住区的生态环境;在城镇、乡村建设中,提倡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多利用零散地、坡地建房,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保护自然环境,使建筑与白然环境互生共融,增加绿化面积;开发利用节地建筑材料。
  2.2绿色建筑节约能源设计
  绿色建筑节约能源技术按照内容可分为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采暖节能技术、空调通风节能技术、绿化节能技术、建筑的体型、朝向及平面布置等几个方面。
  2.2.1建筑布局
  合理的建筑布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比如在一栋建筑的功能、规模、场地确定以后,建筑的朝向和外形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能耗。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这样有利于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相对较小,且基本稳定,外部负荷则起主要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追求小的体形系数。然而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
  2.2.2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建筑使用能的大小。在严寒地区,建筑围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的指标,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保温材料必要且非常有效,保层越厚,热工性能即越优越。夏热冬冷地区,对于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考虑夏季隔热性能,两者间有又会产生矛盾。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太阳的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
  2.2.3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室内环境控制包括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空气处理系统等,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技术应用最为重要。各类空调系统的能效存在较大差异,建筑内部空调的合理分区对运行能耗的影响也很大,系统、科学地运行、管理对实际节能与否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系统地自动控制是节能成败的关键。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上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10~30%。
  2.2.4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
  (1)太阳能属可再生能源,其最大优点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独立运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和逆变器组成,若并网运行,需蓄电池组。我国年均太阳射量为5000WJ,年均日照时2200h,资源相当丰富。
  (2)太阳能热水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供应逐渐成为住宅建筑必须具备的功能,热水能耗亦将随之越来越大。利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符合绿色建筑原则,然而只有当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设计真正一体化时,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屋顶成为绿色建筑,尤其是绿色住宅建筑的一项重要措施。
  3“两型社会”的推广是带动绿色建设的前提
  “两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两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完整地涵盖了经济社会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3.1以生态规律为准则
  3.1.1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规律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与变异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为人类适应自然变化提供选择的机会,对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3.1.2生态演替规律
  所谓生态演替规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是一个有顺序、有规律、有方向和可以预见的过程。导致生态系统演替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协调和外部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是生态演替的外在条件。生态演替在一定程度就是生态系统对环境因素的反应模式。但生态演替的模式最终取决于生态系统内在的结构和功能。物种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再适应是生态演替的直接动力。
     3.1.3生态系统循环和再生规律
  生态系统要维持正常的运转,总离不开一定的能量、物质和信息。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从周围的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循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以及生物群落内部各种群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息流。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都与信息传递分不开,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也与信息密切相关。生物信息传递一般有物理信息传递、化学信息传递、行为信息传递。
  3.1.4生态平衡规律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使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自控制、自调节和自发展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包括结构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平衡等几个方面。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结构上的平衡。这是因为,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系统的稳定结构决定着它的功能及能量以及物质输入输出上的平衡。
  3.2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危机。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现代科技难辞其咎。为此,当人类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环境后,必须寻找科学技术的出路,亦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正效应、减少以至避免其负效应。木着对人类的负责,绿色科技观应运而生。所谓绿色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即是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从世界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和生态学思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绿色科技不仅是具体的科技实践、科技运用的绿化,史是整体性的科技观的绿化,其价值指向在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结束语
  21世纪是人类从“黑色文明”过渡到“绿色文明”的新世纪,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建筑将是21世纪建筑的主题。文化建设能够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常红航,朱江南.谈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孙延军,李澎,刘冰.谈绿色建筑设计[J].陕西建筑,2008.
  (3)夏丽丽.《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中国地理,2002.
  (4)陈晓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突破日在哪》中国经济导报,20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