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青海为例从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扩大就业的现实角度分析了在西部大开发和全球化双重背景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现实意义,认为西部目前不应大力发展大型企业,而应着力发展中小企业;认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才是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之根本,并以此解决西部的就业问题。
/2/view-384848.htm
关键词:西部;中小企业;就业问题;现实分析
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投入低、风险小、贡献大、形式多样、经营灵活等特性,在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普遍受到高度重视。党中央“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本文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来探讨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问题,旨在加快西部经济发展步伐。
一、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概况
同全国其它地区相比,西部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数量少。本文以青海为例,到2006年底,青海工业中小企业已达25000多户,占青海省工业企业的99.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50多亿元,。近几年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成长壮大,数量和规模快速发展,已成为青海省新的经济增长点。青海省非公有经济已发展到14.97多万户;注册资金共145.68亿元,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青海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8.12%,上缴税金5.87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3%,从业人员共46.22万,占青海省城镇从业人员的57%。
青海省近几年经济发展处于经济高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以上。从实证经验来看,经济增长可分为低就业增长和高就业增长两种模式。要实行哪一种模式取决于其经济结构。对人口540多万、劳动力丰富的青海省而言,实行高就业增长的模式更符合省情。但从目前来看,青海需要消化的就业人口不仅包括10万多还未找到工作的下岗工人,每年城市的新增就业,还有近15万人的待消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万人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近10万人的外省劳务人员将会大规模地进入城市。另一方面,青海省的经济随着这十几年结构性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却一直在减少,从1999年到2004年,城镇就业的劳动力由100.36万人减少到94.1万人,从经济增长对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后,青海省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吸收的劳动力仅是上世纪80年代的1/3。一方面劳动力供给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巨大的劳动力供求矛盾日显突出。这一系列问题,从政治层面上看,失业的大量增加会使社会不稳定,导致社会风险的产生。从经济层面上看,收入两极分化以及大规模贫困人口的存在使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因此,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对于西部这样的民族聚居区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经验表明,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故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二、西部适宜发展中小企业的原因分析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阻碍了现代化进程。本文重点以青海为例来分析西部适宜发展中小企业的原因。
首先,自然条件的限制,青海不适宜发展大型企业。虽然青海在能源、矿产、旅游、农牧业等资源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基本上分布在生态脆弱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气候干燥等现实问题日见突出,青海省“到20l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万公顷、草场退化面积1300万公顷,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6万公顷,飞播、封山育林43万公顷。”这是治理自然环境所需要的一大笔政府投资,如果再加上大型企业粗放式经营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生态建设所需的社会成本,那么青海省GDP生产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这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发展节约型社会不相符合。这一条件限制,导致只能依托资源环境条件发展中小企业。
其次,受经济规律的制约,青海不适宜发展大型企业。现今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节约、选择、效率”三者的有机结合。对企业来讲,“节约”是人和自然的结合过程,是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在“变化的环境中激发人的潜力,将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达成既定的目标”。 “选择”是“解决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哪儿生产?怎样生产?等五大经济问题”。“效率”是反映企业活动的“节奏和速度、有序和无序、分工和协作、压力和竞争、效能和效益等现实关系的展开”。青海市场化程度还十分落后,所以,青海大型企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实现有“选择”的生产,也难以实现资源的“节约”,且在生产结构、生产组织、生产环境、利益等现实关系的展开中维持传统的生产方式,使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手段均滞后于中小企业。
再次,从解决就业问题的角度来看,青海目前不适宜发展大型企业,更不应该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我国政府现在对宏观经济良性发展标准集中在GDP的增长上,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官员基本都是以追求GDP的增长率为施政的主要目标。考察官员的政绩也往往是以GDP的增长率为主要指标的。这种指导思想和考核政绩标准极大地鼓励了地方官员盲目追求上大项目,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曾指出:“一到地方上去,政府的领导就说,我要造龙头企业,造大企业。最后说我要建一个大的水泥厂来解决就业,实际上人都去了以后,工资一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一提高,这个企业就不行了。我们过去很多企业,几万人、几十万人的企业,就是因为工资上涨了,养老费用上涨了等等,最后成本一吃把它给吃掉了。”企业一但倒闭,将数以万计人的就业问题直接抛给政府或社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当今社会以创建和协社会为目标,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怎样增加就业、提高人的收入问题是最重要的任务。青海省在产业政策上,不应一味追求如何提高GDP增长率,发展大企业搞大项目(因为从短期来看,大企业大项目可能比中小企业贡献出更多的GDP增长,而很多投资大的企业和项目吸收的劳动力并不多)。应该多想想怎样解决更多的就业,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适合现阶段的一些工业。从短期增长率的角度看,也许后一种的增长率要低一些,但是更有利于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鉴于上述分析,西部应该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和全球化的双重时代背景,内联外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应该以解决就业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
三、大力发展西部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1. 中小企业与就业问题的内在经济机理
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小企业投资少,有机构成低,经营方式灵活,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不高,同样的资本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是失业下岗人员重新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据测算,以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国有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容量为大型国有企业的14倍;以同样的产值计,中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是大型企业的1.43倍。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一方面,中小型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投资成本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作为促进就业导向的企业形式,中小型企业能对在经济快速成长的同时促进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按青海省“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解决15万人的就业问题,还有近40万人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人员大部分必需通过发展微型和中小企业的途径来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青海省每年增加4000户微型企业、1000户中小企业,平均每户企业从业人员20人计算,到2010年就有50万人得到就业,基本上可以抑制住失业的趋势。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据统计,中小企业占青海省省工业企业总数的99.96%,近三年平均增长13.63%;实现工业增加值61.67亿元,占青海省的52.84%,到2004年青海省有各种类型工业企业22760户,比2003年净增2130户,就业人员净增2.63万人。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政府努力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首先,政府要由“抓大放小”的观念转变为“抓小控大”。积极创造和培养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环境,引进和设立投资基金,在融资方面给中小企业以法律支持,让内生于中小产业资本的金融资本得以产生和健康发展。
其次,尽快消除市场准入的所有制歧视。取消在创业和就业过程中相关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审批、乱许可等不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积极探索适应西部实际的“无注册制度” 和“滞后税收政策”,使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利润率接近平均利润率水平,以扶持它们的发展,既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又可以缓解大量劳动力就业受到的冲击。
再次,加快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拥有的政策资源和银行资金资源效能,建立省、州、县三级信用担保机构。在规范担保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等多种方式的担保业务。改进原有担保基金的运作方式,加大担保力度,降低担保费用,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逐步形成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西部各省、县(州)及县(州)以上都要建立统一的、不以赢利为目的官助民营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指导、市场信息、投资咨询、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服务。由政府牵头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和其他综合性社团组织,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信息和财务、统计、法律、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协调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天勇.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N].文摘报,2005-12-13(第6版).
[2]刘百宁,王海旗,王兆琪.中小企业融资实务与技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4,218,3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