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区域税收经济分析问题研究
返回列表
查看:
248
|
回复:
0
2018区域税收经济分析问题研究
[复制链接]
214345
214345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6 15: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亟待引起广泛关注。陕西省榆林市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GDP总量位列陕西省前列,对于陕西省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税视角作为切入点,对2012年以来榆林市区域经济和税收发展进行分析,以求为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理论依据。
http://
【关键词】税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一、引言
当前,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为凸显。陕西省榆林市资源丰富,资源组合配置优良,它依托能源优势,主要发展重化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榆林市的GDP总量位列陕西省前列,对于陕西省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税视角作为切入点,对2012年以来榆林市区域经济和税收发展的特点与趋势进行分析,找寻区域经济和税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税收服务,助力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二、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最北部,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中国城市竞争力100强。近几年,榆林市面对宏观经济整体放缓、能源市场需求不足、煤炭等主要能化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严峻局面,综合施策、主动作为,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了经济水平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1.各经济指标变化趋势
2012年至2016年,榆林市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整体表?F较为平稳。
(1)生产总值
2012年至2016年,榆林市生产总值总量整体保持高增长。增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由2012年的12%降至2015年的4%,又上升至2016年的6.5%。其中,2016年榆林市生产总值为2773.05亿元,是2012年的1.03倍。整体来看,在全国经济形势下行的严峻局面下,榆林市能够持续保持经济稳步增长,体现了榆林市坚实的经济基础。数据见图1。
(2)财政收入
如图2所示,榆林市2012年至2016年财政总收入呈现小幅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地方财政收入与财政总收入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受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呈现大幅下降,由2012年的38.2%下降到2016年的4.5%。
(3)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如表1所示,榆林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2012年到2016年持续上涨,其中2012年和2013年上涨幅度超过3%,说明这两年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程度较高。2014年到2016年有所下降,变化幅度降到1%左右。整体来看,随着榆林市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幅度也趋于平稳。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2年至2015年,榆林市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4.5%小幅变化为2016年5.9%,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从2012年的73.3%下降为2016年的60.6%,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从2012年的22.2%上升为2016年的33.5%。从图3可看出,榆林市近五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五年内有11.3%的提升。
三、榆林市区域税收发展现状
1.经济与税收整体发展趋势
(1)经济与税收增速双双回落
从2012年到2016年,榆林市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高速到平稳再到低速增长的过程,GDP规模从2669.88亿元扩大到2773.05亿元,GDP年均增速为8.06%。榆林市国税收入总量2012年至2013年连续2年位列全省第一。从2013年开始,全市GDP增速开始逐渐回落, 2015年全市GDP增速仅为4.0%,达到五年最低。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应,2013年开始全市国税收入增速也出现明显的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2016年全市国税收入为278.77亿元,减幅达20.37%(数据见表2)。
(2)国税税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12年至2016年,榆林国税宏观税负均高于全省国税平均税负和全国国税平均税负水平。2016年全市国税收入为278.77亿元,全市GDP为2773.05亿元,国税宏观税负为10.05%,比全省国税平均税负高2.12个百分点,比全国国税平均税负高0.16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国税收入为350.1亿元,全市GDP为2621.29亿元,国税宏观税负为13.36%,比全省国税平均税负高5.02个百分点,比全国国税平均税负高3.26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国税收入为416.2亿元,国税宏观税负为13.85%,比全省国税平均税负高5.05个百分点,比全国国税平均税负高3.65个百分点。
(3)税收弹性系数上下波动
从税收弹性系数来看,从2012年开始,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税收弹性系数明显下降,2013年税收弹性系数为小于1的负数,说明国税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2015年在全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税收增长率和名义GDP增长率均为负数,税收弹性系数也为1.08,即国税收入降幅较经济降幅更为明显。2016年,受能源价格持续疲软和政策影响,出现国税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相差较大的情况,税收弹性系数大幅下降到-1.81。这表明,单一的税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使榆林市的国税收入对资源价格和经济增长速度异常敏感,经济的变化在税收的层面上反映的更为明显。
2.产业税收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结构看,2016年榆林市第一产业实现国税收入0.07亿元,占全市国税总收入的0.024%;第二产业实现国税收入217.19亿元,占全市国税总收入的77.91%;第三产业实现国税收入61.51亿元,占全市国税总收入的22.07%。全市经济税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仍旧不够合理。
(1)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的主导产业
从税收数据来看,近年来全市第二产业税收增长极为缓慢,甚至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2016年全市第二产业国税收入为217.19亿元,同比减少27.38%,占同期国税总收入的77.91%,比重较上年同期降低7.52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榆林市国税收入主要来自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五个支柱产业,2016年这些行业的国税收入贡献率总计达到70.12%。从表5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煤炭和石油价格的持续下降,煤炭和石油开采业税收占总收入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化工产业及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税收占总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但2016年油加工和炼焦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比重有小幅下降。这说明榆林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存度仍然很高,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业仍是榆林市主导产业,资源深加工和利用程度仍显不足。
(2)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榆林市第三产业企业户数远远多于第二产业企业户数,但是其对国税收入的贡献率不高。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国税收入占国税总收入的比例为22.06%。2012年和2013年,第三产业国税收入增幅分别为2.47%和-3.08%。2014年,第三产业国税收入为56.78亿元,同比增幅为21.87%,但其中“营改增”税收就有11.5亿元,去掉“营改增”政策的影响,2014年第三产业税收收入为45.28亿元,增幅为-2.8%。2015年第三产业国税收入为50.99亿元,同比增幅为-10.19%,其中“营改增”税收有10.35亿元。2016年受“营改增”政策影响,第三产业国税收入为61.51亿元,其中2016年“营改增”税收为12.53亿元,去除“营改增”政策影响,同比增幅-3.94%。
(3)重点税源集中度过高,抗风险能力弱
从纳税企业来看,重点税源企业仍是国税收入的主要力量。2016年全市年纳税5000万以上的67户企业共缴纳税款193.98亿元,占全市总收入的69.58%,比重同比下降11.56%。这表明榆林市经济和税收过于依赖极少数大型央企和国有企业,财政税收受能源类行业和企业影响过大,抗风险能力非常弱,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3.县域经济分布现状
由于榆林市各县(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税收收入在各县(区)的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北部六县(区)发展较快,税收贡献率大;南部六县总体水平较低,税收贡献率低,?^域税收发展不够平衡。
(1)经济税收南北差异显著
从经济数据来看,榆林市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税收分布不均,全市国税税收收入主要依靠北部六县区和市局直属单位。2014年北部六县、南部六县和市局直属单位国税收入占全市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5.12%、1.14%和40.68%;2015年北部六县、南部六县和市局直属单位的税收占比分别为63.28%、1.09%和30.63%;2016年北部六县、南部六县和市局直属单位的税收占比分别为67.95%、1.98%和30.07%。南北经济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是榆林市的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六县、南部六县区资源匮乏,特色产业发展缓慢。
(2)重点企业地域集中度过高
从重点税源企业分布看,2016年全市67户重点企业主要集中在榆阳区、神木县和府谷县。而在南六县中,仅米脂县1户,收入总量为0.54亿元,占全市总收入的0.19%。这符合南部六县资源缺乏的实际,反映出南部六县缺乏重点企业的带动效应。
(3)南部县特色产业发展缓慢
南部县的特色产品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贡献率较低。缺乏知名品牌,以红枣为例,佳县、吴堡、清涧是红枣主产区,米脂、绥德红枣种植面积也不少。红枣加工却依然是各自为战,各县纷纷打出自己的品牌。品牌太多容易使人产生错觉,难辨真伪,影响红枣的信誉和知名度的提升。南部县特色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大多是初级加工,批发、零售的小门市很多,大型的集散市场还没有形成。
四、榆林市区域税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税源稳定性差
榆林市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煤炭行业、原油行业和成品油行业,税收收入对这三个行业的高度依赖导致全市税源极不稳定。
2.县域差异明显,南部六县发展滞后
3.技术引进困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高新技术企业是活力最强,产品附加值最高的企业,这一类企业在我市的匮乏表明我市经济在由资源优势型向技术优势型转化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4.央企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小企业经济活力不足 榆林市税收规模虽然排在全省前列,但主要税源均是从事资源开采和初加工的大型央企及国企,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不强。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经济活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五、促进榆林市区域税收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榆林经济税源基础
(1)推动实施“工业强榆”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做大做强榆林经济税源总量。一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类产业,以及直接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延长产业链,促进企业走专业化、集聚化的道路。通过分离和延长产业链,到资源开采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的总体竞争力。
(2)做大做强做优服务业
一是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策划和实施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层次高的重大服务业建设项目,提高服务业项目在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比重,做大做强服务业产值和财税收入。二是把金融业打造成榆林的重要产业。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努力促成榆林金融高地的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挖掘释放榆林交通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业大发展。四是做强做优旅游、休闲和生态养生业。依托榆林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环境优势,紧紧抓住国家赋予的重大发展政策机遇,积极实施旅游兴榆战略。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制定民营资本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引导民营企业重点围绕优势支柱产业搞好产业配套。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电子商务、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民营产业品牌。将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小巨人的培育主体和工作重点,每年培育一定数量,促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3.维持适当投资规模增长,提高投资“含金量”
在过去的10多年中,榆林的经济是以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的,尤其是投资。这是典型的旧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投资率过高意味着消费率过低,最终导致需求不足。在新常态下,经济的增长是由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和效率提高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新增资本是指是有效的投资,由规模速度型的投资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投资。因此,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应注重提高投资的“含金量”,应统筹考虑招商引资企业在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带动消费、增加税收等方面的贡献程度,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项目、核算方式、纳税税种等因素。
尤其是面对当前南北县域差异明显的状况,榆林市各县区应以产出为导向,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强、存续期长的大型企业;重点引进大型的采购本地产品的制造和商贸型出口企业;重点引进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改善投资质量,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高端生产设备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切实提高投资质量,从而解决榆林市经济和税收发展对资源的绝对依赖,也改善县域差异明显的现状。
4.优化税收服务,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1)强化税收服务,从环境上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多证合一”,简化办证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加强政策宣传辅导,深化“走出去”企业的纳税服务,建立诉求响应机制,加强涉税风险防范,实现税企共赢。
(2)用活用足地方税收政策,加大对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控力度
全面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尤其是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鼓励性政策。积极释放改革和政策红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夯实和壮大榆林税源基础。对电子商务、“互联网+”等处在起步阶段、规模不大但发展前途广阔的新兴业态、新型商业,严格落实好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扶持政策,促进相关行业做大做强。
(3)强化税收协调,建立区域税收合作长效机制
一要强化税收征管合作,提高区域税收管理效率。要加强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开展税收协作征管协作和纳税服务协作,建立严密的征管机制,共同打击逃税活动。二要建立税收协调争端处理机制。积极应对税款征收、税收政策落实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纠正和杜绝有害的税收竞争。三要完善综合治税网络。特别是在建筑业、房地产交易、应税矿产品开采等税收管理方面都需要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强化税源管控。
参考文献:
[1].张伦俊.税收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J].统计研究.2000(3):19-24.
[2].王新丽.经济增长与改革中的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D].山东大学.2002.
[3].陈小玉.我国宏观税负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4].于海峰、赵丽萍.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分析及对策[J].税务研究.2010.2.
[5].李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税收政策研究[J].山西财税.2011.9.
[6].李波涛、陈岩清.从税收结构变化看长治经济转型的瓶颈与对策.陕西财经大?W学报.2014.10.
作者简介:
云佳(1991―),女,陕西榆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理财与资本运营。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