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0|回复: 0

2018关于整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现代制造技术体系中如何进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如何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确定课程优化教学方案、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及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2/view-384837.htm
  关键词:课程;整合;实践;创新
  
  在高职学院,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类课程,沿袭本科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结构偏重学术理性取向,并按所属学科分设为《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特种加工工艺学》、《技术测量》等多门多学时骨干课程,课程间界限分明,生硬地将实际相互关联的知识内容分割切块,忽视了现代制造技术内容间的渗透、交叉和融合,使学生掌握知识零碎而影响其综合应用能力;理论上的片面拔高亦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及应用性;分类太过细化和专门化程度较深的传统制造类课程在教学中又占去了大量学时;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机制技术的面貌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方法及生产模式,形成了现代制造技术体系,而因为学时的原因,不能在教学计划中予以体现。
  因此,如何在有限教学时数内,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整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就成为高职学院的当务之急。
  
  一、整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构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及内容。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思想。可以说,形成学科分离,有人们认识上局限性的客观原因,而更多的却是人们主观上的学科“壁垒”所造成的。因此,搞好课程改革应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出发,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还研究对象以工程技术之原貌,打破学科“壁垒”,破除传统的轻车熟路的惯性思维定势,通过分析知识内容并进行重新提炼、组合、改造、优化,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既有内容整合成一门以制造工艺为主线,由“制造基本知识”、“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制造专业技术”及“制造技术应用与发展”四个层次组成的综合化课程。第二步,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原理轻案例”、“重传授轻参与”、“重验证轻发现”、“重纵向延伸轻横向联系”的教学观念。剔除边缘性内容,删去过高要求的、陈旧的、纯理论性与纯学科性的内容和简单易懂的介绍性内容,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内容得以精化、优化。
  全新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超越传统课程设置的边界,集五门课程的主体性知识于一身,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均有较大力度的整合和较深程度的融合,使课程充分体现出“结构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内容组织的条理性和层次性、职业技能的应用性和指导性、专业面向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涉及领域的时代性及先进性”。教学课时亦从原来的近300课时压至120课时以内〔1〕。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使课程真正起到服务于专业的作用,必须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恰当的调整,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主要因素均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方案。在充分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或选用合适的教材,对选用教材中不能满足的内容采用“补充讲义"以弥补其不足。
  在详细分析课程各部分内容特点的前提下,按其特点确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制作了必要的教学课件;同时编写了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南,以供同行们参考,并力图使参与本门课程教学的不同教师均按同一大纲执行以确保教学质量;编写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及实践实施方案,对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即对指定零件的工艺设计不仅要求理论分析、规范文件,还结合本系实验基地的条件将零件加工成形。在调查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编写了课程学习指南。其内容包含课程各章节的导读、总结、例证、讲解、参考书目以及作业,以助学生学习课程时预习、复习,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课程有整体认识,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及控制体系。课程教学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须有一定的评价及控制体系对教学的全过程加以监控。应选择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作为评价及控制项目,如教师授课计划的编写、备课,课程作业、综合练习,终结考试,课程实验、设计等。为此,建立基本知识与技能试卷库,编写实验、设计指导书及过程实施方案,编写课程设计题目选择原则及可供选择的参考题目。对教学效果还应建立恰当的反馈控制,及时了解学生、系、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修正并优化教学。即从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入手,确立课程教学总目标,进而设定课程单元目标,选择并确定课程质量控制及评价项目、要求及标准〔2〕。
  4.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且有机相融。(1)基于系统工程视角,建立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新平台。本着“保证基础、加强应用、培养能力、体现先进"的改革思路,新建平台的特征可用四个字提纲挈领地描述:“宽、实、变、新”。“宽”指知识面宽,适用面广;“实”为面向实际、实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实例精辟、丰富,注重达到“会用、能用、管用"的目的;“变”是变过去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体系为理论、实践相融的新体系;“新”说的是内容编排组织新颖,并适当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2)柔性设置面向学生的人机交互界面,构建新型人机关系。随着“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程改革应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应对协调的人机关系予以更多关注。尽量使用实物、模型、现场教学、录相、参观等手段,增加学生对制造技术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动力,引导其迈入机制技术领域。而和谐的人机关系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习效果,还能提高学习效率。(3)突出课程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为了突出学生技能培养,所有教学内容都紧密围绕提高机械制造过程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展开,其余则从略。在介绍工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讨论工程实践问题,注重实际工作要领的描述,深入浅出,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在有限的课时内快速上手,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工艺流程编排工作。
  二、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与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动力;
  第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重组教学内容是事关改革成效的基础;
  第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对课程改革方案的完善;
  第四,教学质量评价及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保障;
  第五,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融是课程改革的升华;
  第六,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见证课程改革成果的标志。
  作者单位: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刘铁.整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还其制造工程原貌[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57-58.
  [2]王晓霞,刘铁.构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79-8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