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产业途径和教育途径
返回列表
查看:
292
|
回复:
0
2018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产业途径和教育途径
[复制链接]
4301788
4301788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6 14: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若单纯从生产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可以当作劳动力的同一概念。但是,在发展经济学中,人力资源被认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第一种能力是任何自然人都具有的从事非技术性体力劳动的能力,通常称作“简单劳动力”。第二种能力是指通过教育和训练所形成的,劳动者体内的知识、技能、体力等要素构成的生产能力,即人力资本。这部分劳动能力如同物质资本,也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因此,人力资源由简单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两部分构成。简单劳动力决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人力资本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数量与人口的状况直接相关,而人力资源的质量却与教育状况直接相关。在我国,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立足点并不在于简单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即劳动力自身的生产(人的生育),而是劳动力的消费,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2/view-387646.htm
我国西部劳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劳动就业率较低,大量的人力资源被闲置。第一,西部地区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也要面临70年代生育高峰对当代的社会就业形成的压力。第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推进非农产业,并在就业竞争中,对非农产业劳动者形成压力。第三,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经济效益较低,在企业改革、改组过程中,关、转、并、停、破的企业较多,由此带来了大量的下岗工人,对西部地区的就业形成巨大压力。所以,所谓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指依据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张,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增加产业部门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就业;另一方面是指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优化和完善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资本化。
产业途径
依据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张,增加劳动力需求,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首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
一般地讲,产品形态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先“劳动”,再“资本”再“知识”的自然程序,西方发达国家和东亚地区的日本、台湾、香港等,其产品形态的更替也都体现着这一程序。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一程序也有可能被打破。所谓的“打破”,其实质是产品形态的“跳级”飞跃,准确地说,就是产品由“劳动密集”越过“资本密集”而直接进入“知识密集”。我国的深圳及美国的盐湖城等,其产品形态的发展就具有上述特点。中国的西部是落后地区;西部地区不仅期待着发展,更期待着一种具有“飞跃”意义的发展。但是,任何一种“飞跃”,都不可能省略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从理论的角度看,劳动能力的生成具有先天性,是劳动者与生俱来的“资本”,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当代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其产品都经历了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形态。所以,在西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正是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所在。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资源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即能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并最终缓解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和矛盾。
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之一是人力资源丰富,甚至已有剩余,并已经形成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三种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最强,其他两种产业对于劳动力资源则相对排斥。所以,着眼于解决失业问题的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其政策不应向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而应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在我国西部,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方法。
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之二是自然资源丰富。这是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地区可根据这一区情,优先发展初级产品加工业。初级产品加工业对简单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有利于劳动者就业,不会导致资金、技术等要素排挤劳动力的现象,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繁荣当地的经济。
其次,鼓励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覆盖面。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现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改革开放实践也已证明,其它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西部开发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具有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西部而言也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不仅表现为私营资本和个体资本能够一定程度地弥补因国有资本不足而造成的投资空白,缓解极其尖锐的西部资金的供求矛盾,而且能够拓宽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为西部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当然,在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的过程中,陈旧的就业观念,可能会成为扩大就业的最重要的阻力。所以,要扩大就业,就必须变计划体制下的就业观念为市场体制下的就业观念,不能将“就业”仅仅理解在国有企业中拥有劳动岗位。
教育途径
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为失业劳动者的再就业创造条件。
通过发展普通教育,强化劳动者的素质,使之适合产业部门对劳动者的需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长远目标,也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着眼点。而解决因人口生育高峰、国企改革等因素引起的失业问题,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失业是劳动者从拥有劳动岗位转化为无劳动岗位的一种生存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失业”不同于“待业”。站在人力资源开发的立场上,导致劳动者失业的主要因素并非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贫乏,而是劳动者知识、技能结构的老化,即:失业的劳动者可能拥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但是,这些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满足产业部门的需要,由此导致失业。所以,相对于失业的劳动者而言,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优化和完善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其实质是劳动者的再教育、再培训的问题。
要解决当前的失业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以劳动者就业为终极目标的失业者的再教育系统。再教育系统是相对于作为一次教育系统的普通教育系统而言的,它是普通教育系统的辅助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以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普通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和结构进行调整和修正,最终实现“人尽其力”。在我国,新建一套单行的、独立的继续教育系统属极不经济的行为,因为我国现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已存在现成的再教育系统,即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的各级职业教育机构。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够景气,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的生源相对短缺,师资、校舍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等。根据调研的结果,高校扩招和就业困难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冲击。从教育系统内部来看,首先,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对来自于上级学校即高校的冲击。高校扩招导致高校生源窘迫,从而滋生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职能不清,互抢生源的现象,如一些专科学校和民办院校在招生政策中推行的连读制等。其次,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对来自于平行教育机构的冲击。虽然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理论上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在现实中,追求高考升学率仍是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的直接目的。所以,在现行的会考制度中,教育管理机构为了保证优质生源进入普通中学以获取较高的升学率,往往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排到末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从社会为教育系统营造的外部环境来看,劳动力使用者的就业观念畸形化、庸俗化。所谓的“畸形化”是指,劳动力使用者普遍存在学历歧视,片面强调劳动者的学历,忽视劳动者的实际能力;所谓“庸俗化”是指,劳动力使用者片面强调劳动者的业务素质,忽视劳动者的人文素质。以“培养合格劳动者”为目的的教育系统,其教育理念自然要服从已经形成的、社会普遍认可的就业观念,这样,教育理念的畸形化、庸俗化也成为必然。可见,外部因素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念由“畸形”、“庸俗”向“科学”、“理性”的转变,教育由“应试”向“素质”的转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极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职能部门要科学规划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合理确定该阶段接受职业教育者的比例;要拓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对接的界面,淡化和弱化职业教育的“另类性”、从属性,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整合中学阶段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教育者则应首先从自身做起,转变教育观念,利用职业教育学校既有的资源对失业者进行再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完善失业者的劳动技能,还可以避免因生源短缺造成的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强化职业教育管理,增加职业教育投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将失业者的再就业培训纳入到已成体系的职业教育中去,既能为职业教育提供大发展的契机,又能为失业者再就业提供机会,具有双赢的意义。
作者单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