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5|回复: 0

2018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3: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但也暴露出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不足。继续做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明确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内容要实现多样性与实践性统一;课程设置要注意科学与开放性结合;要充分考虑专业特征与产学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2/view-384356.htm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技能人才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过1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很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变迁,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
  
  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就明确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的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在高职课程设计中,必然要求我们要坚决拼弃学科本位的观念,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设计教法,坚持理论适度,注重实践操作,坚持校内学理论,校外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突出职业、行业性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岗前培训,是为公司、企业和农村农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与特定的公司、企业、行业及农村农业紧密结合,以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行业缺乏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因此,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性,应在严格分析职业岗位技能要素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10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之路。我们启动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计划,高等职业专业种类已经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职业岗位和职业种类;全国遴选了415个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改革试点;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大力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强调要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专业设置;调整与设置开发专业、编写教材,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克服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又要防止加大文化基础教育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的倾向。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明显地存在着缺陷。
  强调学科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内容针性对和实用性。受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上还未跳出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窠臼,从基础课程、公共课到专业课,大部分都刻意维护和追求学科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形成本科课程的压缩型,尤其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着明显不足,难以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要求。如法律科教材,注重了法理学理论,注重了法律条款,忽视了案例教学,教学过程只注重课堂教学,没有实践操作设计。教材编写工作量大、周期长,教材内容理论性强、难度高,针对性和实用性弱,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盲目设置的现象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只有个大概方向,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各院校在开设课程方面自由性任意性太大,有的学校为给学生方便,少开设科目,根据现有教师的情况进行课程设置;有的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考虑知识的衔接,导致部分该开设的课程不开设;课程设置位置人与人倒位,应是三年级开的课程在一年就开了,课程之间不衔接的现象比较严重。课程设置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非财会班学生还学珠算,有的学校没有把计算机课程当作必修课等等,课程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课程设置缺乏社会调查,毕业生从业与专业脱节。二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多种办学形式,有紧密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培养的学生,企业分配使用;有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有联合办学意向,学生毕业时,企业选择使用人才,要求课程设置适应于办学形式,适应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但是,在现实中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没有和用人单位协商,只是凭借个别领导的经验和爱好来设置课程,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学生所学课程与企业和市场的要求脱节,毕业生从业与所学的专业脱节,严重影响学生就业。
  职业课程内容设置空间小,制约着师生施展才华。部分高职院校现行的课程,编制的内容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缺乏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知识面很窄;有的课程规范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尤其是专业技术课,不能越雷池半步。
  
   三、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整合课程内容,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重点研究职业实践活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情境教学和项目式教学。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明确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目标的现实定位,就是要求依据现实条件确定课程目标,即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专门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无可争辩的永恒目标,更是永远追求的理想。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正确处理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情况,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内容要实现多样性与实践性统一。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要求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方式,即“提出问题一实践操作一课堂理论一指导实践”模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采取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方式,即 “系统理论一提出问题一实践操作一经验总结”模式,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和专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注重学科内的知识链接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重视实践性知识的传授,注意实践的操作规程,确实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50%以上。
  第三,课程设置要注意科学与开放性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劳动力供求市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业终身制基本上已经被打破,一个人一生要转换数次职业已变为事实。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全面教育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科学地安排职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意识,开设教育课程的总学分比专业课程学分多,开设企业实习、创造研究、职业生涯等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吸纳工商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开发、审核和评价所有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对课程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阶段或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的要求,按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
  第四,要充分考虑专业特征与产学结合。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和技能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不同专业特征,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一般都是两个教学点―学校和企业。如丹麦高等职业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是能适合在学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两个地方实施的,学生在学校学习部分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部分实际操作技能,学生能够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校企统一教材,操作部分考试可一般在企业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在学校开展,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缓解企业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第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注意进行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细化各专业职业能力结构,形成课程目标,构建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课程结构。一是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类型及各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能力范畴和标准,根据标准确立课程目标。二是请专家学者论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社会调查结果进行诊断和分析,为制订具体的课程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准绳,“就业为主、兼顾发展”选择课程内容,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实用课程与拓展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多种课程并设。四是加强选修课程设置,突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和职业指导课程,创建一个涵盖多种市场需求的多元素的课程体系。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1]瞿葆奎.课程与教材(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12-120.
  [2]刘春生.职业技术教育导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9-9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49-5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