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教育连续性的全面研究,提出体育教育连续性的思想,系统阐述了体育教育的概念、内容与实施的策略。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完善的思想指导和实施方法。
/2/view-384126.htm
关键词:体育教育;连续性;思想体系
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服务。目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从教育决策者到教育实际工作者齐心协力的一致行动。素质教育,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众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也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目的都是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体育教育的完整性的概念,并对完整性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贯彻实施进行了科学的论证。
一、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古代的教育思想:体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在教育实践中,强调进行"六艺"教育,包括射箭和驾驶马车。古希腊的柏拉图主张造就身心协调、发展完善的人,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也主张人的身心应全面发展,注重教学生骑马、角力、击剑、射箭、游泳、赛跑和各种游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教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创立,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提出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学说,(揭示和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者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马克思说:"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种东西: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操学校和军事体操所传授的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或少年了解一切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一切最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
二、体育教育的思想体系
1.教育目标: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发展
体育教育是塑造健康身体和完满人格的教育,也就是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重视教育的理性因素又重视非理性因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品德、智力、审美等素质充分、协调发展的教育。完整的体育教育的最高境界乃是使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受教育者的身体及其精神心理中达到美妙的功能耦合。
体育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从价值取向上看,完整性体育教育所力求实现的使人格在体育运动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达到积极作用的功能耦合。这就意味着,塑造健康身体与完满人格的完整性教育,就要使消极的要素受到扼制和排斥,把积极的因素完全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例如,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在设计体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增进其智力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把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完满的人格之中。教学目标和游戏的设计必须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遵守优秀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和准则,那么人的情感也应是与此相一致的积极的、健康的、肯定性的情感,人的动机也应是与此相一致的健康的、催人积极向上的动机,人的需要也应是积极合理的需要,人的信仰应是科学的信仰。只有这样的人格,才是真正完满的人格。只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完整的体育教育,这就是完整性体育教育的目标。
2.教育过程: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统一
体育教育主要是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对于人的发展来说,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人随着年龄的变化身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而人的心理、智力并不沿着逻辑的通道自然发展,而呈现非连续性特征。人的发展的非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情感、愿望、兴趣、情感、信念等非理性因素方面,瞬间的突然影响有可能使他们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一些事情、活动会使学生产生顿悟,并以此为转机,引起学生非连续性的、突发性的自我变革。
非连续性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并不追求教育设计的连续性,它对学生施予的是一种非系统、非连贯的影响,其结果是促使学生发生非连续性发展。例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爆炸法”,即用迅速、强烈的影响和心理上突然袭击的方式改变人的不良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这一方法是一种典型的非连续性教育方法。对于非连续性教育,我国学者尚无系统的研究。西方学者有所涉猎,并提出了一些非连续性教育范畴,如唤醒、训斥、呼吁、碰撞、危机、冒险与挫折等。这些范畴虽然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在教育和教学中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完整性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必须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过程。没有连续性教育,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没有非连续性教育,学生的精神、心理世界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对学生,必须实施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完整性教育过程,否则所培养的学生必定是没有强健体魄或完满人格的人。[2]
3.课程设置: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补
实现不同的体育教育目标要求有不同的课程。课程,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依据体育教育的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文化要素,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手段和蓝图。因此,体育教育的课程必须能同时作用于人的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使它们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这样的课程应该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大部分,并使之构成互补的、完整的体系。
显性课程又叫正规课程,是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官方指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所要掌握的技术和身体要素。就学科内容来看,完整性体育教育的显性课程应该包括提高身体素质和学习运动技术等实体性精神文化。通过系统的学习运动技术,提高身体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
如果说体育显性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那么,隐性课程则主要在促进学生精神、心理等非理性因素发展方面大显身手。它通过潜在的、不明确的方式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感性认识得以丰富,情感得到陶冶,兴趣受到激发,意志受到磨练,想象力和直觉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对培养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发展的完满人格来说,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可以相互补益,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体育隐性课程同样的重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3]
4.方法体系:两条途径并重
构成完整性体育教育方法体系的两条途径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课堂教学的突出优点在于它具有传播知识的系统性、高效性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识能力的快捷性。然而,由于时空的有限性决定了课堂活动具有不充分、不自然和一定程度的不自由等特征,所以,它仅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却不能使学生获得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发展逻辑实践能力的机会,而且还使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课堂教学的优越之处是课外体育活动所不具备的,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则正是体育课外活动的特长之处。因此,这两条途径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忽视或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破坏学校的宏观体育教育系统的综合性和完整性,都不利于学生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协调、平衡发展。
5.评价体系: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体育评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导向性。在整个学校体育工作和教学的改革中,体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必须同步进行。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评价这个课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也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制订出的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方案能否体现地区的差异性、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是制定体育评价体系的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4]
以往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不合理的现象:评价内容有局限性和不科学性;评价标准的统一化、忽视相对性;评价方法的只重视终端评价,忽视过程评价。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体育考核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评价以健康素质为主;体育考核项目的设置应体现相对性、增加选择性;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体现全面性了;在考核标准上采用指标和评语相结合,在评价的基础上体现出人文的关心和鼓励。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吴志超.现代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程云峰.体育高教课堂教学评估当议[J].体育高教研究,1990,1:56-58.
[3]张争鸣.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工作评估问题的研究[J].体育高教研究,1989,1:57-59.
[4]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