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8|回复: 0

2018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3: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农业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学与管理的实际,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确定、综合素质的培养、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2/view-384117.htm
  关键词:就业导向;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1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经济的功能。2006年11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充分体现了我国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那么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怎样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服务,仍是农业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高职教学与管理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 以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深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灵活地根据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具有适应性[1]。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几年来我院围绕“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高效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劳务经济”这个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设置了作物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验、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群,适应了地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具有高职教育特征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具有一定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经济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深入分析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对人才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按要求来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技术的特点。因此,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学院每个专业系都成立了有校、企或政府多方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毕业生加强联系,利用各专业毕业生反馈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各岗位群的需要,紧紧围绕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各专业具体业务技能要求和人才质量标准,实行人文、职业道德、身心健康、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适用性。
  
  三、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
  
   农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需要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偏离培养目标,而且要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确定教学体系时,应深入分析社会工作岗位对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确定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然后再根据这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确定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农时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将实践教学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边理论讲授边技能训练,淡化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突出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避免传统的先课堂理论教学后生产实践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的有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我院建设了有北药基地科技示范区、大田作物生产实践基地、特种动物养殖场、家畜家禽养殖及禽蛋生产场、葡萄生产园及葡萄酒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食用菌生产厂等组成的大学生生产实践基地园区,在这里教师可以边授课边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四、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整个培养过程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解放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在统一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制定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整个培养过程,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也会增强毕业生对岗位变动的应对能力[3]。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院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专业系主任和教学教学辅助部门参与的专业改革领导小组。在专业改革初始阶段组织学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发的相关文件,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深入教师、学生中座谈、指导,转变师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教育思想;改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的学科教育为模块式能力体系教育;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由专业教育“一元化”向辅修制、双证制的“二元化”转变;由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转变。
  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体系。把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教育、学生管理、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制定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学院各专业以社会经济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特种动物养殖技术专业确立了“建立专业基础公共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分流,按模块嵌入主要生产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5+1的教学法模式”。 中草药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形成了3+2+1的教学模式、双循环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启动的二主二辅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丰富多彩全园素质教育模式。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现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手段。改变黑板、粉笔加教案的旧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信息量和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终结性考试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全面的综合性考试;考试内容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考试方式由原来的单一闭卷笔试变为口试、案例分析、写课程论文、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学生信息员制度、专家督导制度、教师与学生评课制度等,形成良好的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为一体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在原来的学生日常管理的基础上,配合教学,以培养学综合素质为中心,成立各种社团组织,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风建设。
  
  五、以校、地合作为纽带,实现产学结合
  
   广泛开展院校和地方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院校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派往地方,发挥下乡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地方科技与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推动院校的科研与创新,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院校与合作地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推广、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外基地,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质量保证[4]。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先后与吉林省的九台市、双辽县、郊河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十多个县、市、区、镇建立了院地合作项目对接,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吉林省政府校企合作优秀奖和吉林省人才优质项目二等奖。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4:23-25.
  [2]林朝霞,邵敬浩.关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73-76.
  [3]王兆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6:123-124.
  [4]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06,3:56-5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