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1|回复: 0

2018从“关注问题”到“关注状态”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2: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境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认为,认识大学生就业困境须移位于“关注问题”到“关注状态”的视角转换上来,也就是要从关注其客观事实逐步积累和演变的过程以及主观建构和认定的过程。并在此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与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才是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实选择。
/2/view-384029.htm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状态视角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然而,面对不断加剧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实,理性与客观地从“状态视角”关注大学生就业困境,克服从一种偏执走向另一种偏执的问题视角,显得十分必要。
  1.教育需求与实现。从我国高等教育演变的过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演变”和“建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转型时期人们的教育需求和价值诉求指向密切相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才资源的需求急剧加大。在此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基本组织的高校,在管理体制、发展方式及运作模式还不成熟的状况下,为消化急剧膨胀的生源,以无序扩建、“造城”、追求规模等方式回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而教育投资者个体将教育程度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作为思维定势,因而视“提高教育程度成为实现社会中下阶层向社会中上层流动的最有效的筹码” 成为绝大多数教育投资者个体的诉求。诚然,政府虽通过政策建构满足社会需求及教育投资个体者需要,但是对不同层面、类别需要的前瞻性估计不足,导致宏观调控失衡。因此,高校在教育模式的建构与生成上背离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意,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的内在要素失谐。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困境是其主观建构与认定的过程偏离“大众化”的本质诉求所致。
  2.人力资源与供给。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在量上的优势,曾一度与体制过渡相适应的那种粗放式、外延式、主要依靠大量资源投入、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优势支撑国民经济超高速增长相适应。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年里几乎翻了一番,70年代中期才开始提倡与推广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开始在全国强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经过政府多年努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渐为广大人民理解和接受,人口出生率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但庞大的基数,仍使人口以每年高于1500万的数量增加。面对如此大的适龄人口,精英教育无法满足求学者深造的需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变革,对人力资源上升到人力资本的要求与期待不断加强。基于此,政府以高校扩招方式缓解精英教育与人们渴望继续深造之矛盾。在这个层面上说,即使大学不扩招,也必定存在人口数量相对经济发展需求过量而造成其他群体的就业困境。
  3.大学创新与生成。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创新”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动力。然而,“大众化”演变过程中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偏离了作为高校个体发展的轨迹及政府作为高校投资主体并在不同高校投资额度差异这一事实,导致各个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大同小异的局面。相当部分的学科、专业存在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结构型供求比例失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使得学生创新潜能培育不足,未能形成促进个性发展的环境。另外大学生就业配置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引起高等教育部门在人才配置方式上的改革,而是仍旧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派遣”范式,并以“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早产儿”的诞生:四年大学上三年,三年大学上两年的恶性循环。作为投资主体(个体)来说,以期获得投资成本的“最大化”,必将提前进入就业市场搜寻就业目标。因此,高校“状态”过程中建构缺位及创新不足,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境。
  4.就业观念与决策。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就业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就业观念在一定层面与高校、社会需求、教育投资者个体交互影响相伴而生的过程。对于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它是逐步演变而成,且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完全依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定制”,加之高校因受自身环境限制以及就业指导仍停留在学生毕业之际的政策解读、求职技巧等“工具”技术的建构上,未对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与实践,“学理”上探究的先天不足,难以为众多学子提供与市场同步的就业观念;对于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与决策上,“企图通过使用教育提供的人才达到社会生产成本最小,利润最大” ,并有其自身的用人标准。尤其是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以注重“证书”、“名牌效应”作为甄别毕业生个体质量的方式,致使大学生从“功利”及“工具”的视角来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其长远需求退位,并将人力资本的构成简单地与个人证书拥有量划等号,势必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生成与实现。
  
  三、思考:在关注状态中回应
  
  1.以理性建构回应教育需求。首先,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起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并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机制。在确保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并满足基础科学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使现有教育资源和新投入教育资源能够围绕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高效的动态配置。尤其是要对人才需求的走势进行宏观预测,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比例,并根据各地区高校的优势与专业设置的状况、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各专业的招生规模,抑制以“规模”扩张应对“需要”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其次,应清醒认识高校“造城”基本结束的事实,应尽快将认识的视角转向重视高校依靠教师队伍完成培育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伟大使命的现实中来。同时,加大对高校师资队伍学历达标的审查力度,扭转以“硕士学位班”等“速成”形式而组建师资队伍,将“滥竽充数”的专业实行重组或剔除出局。
  2.落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大国,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保证这一基础要件。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与体制过渡相适应的那种粗放式、外延式、主要依靠大量资源投入、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优势支撑的国民经济超高速增长时代行将结束。加之在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的需求方面,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供大于求。为此,就必须在状态过程中及时匡正,建构其全方位的宏观控制系统,确立人力资本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和强调把人当成人力资本来组织、管理和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大学生就业困境,固然与政府、高校、社会、家庭与学生个体等有关,但作为大学毕业生,应是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群体,他们不但不能为政府和社会分忧,而且自身生存需要将受到制约之时,高校不得不从自身改革与契合社会需求方面着手。高校需理性地解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重视高校自身的改革,准确定位,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出适合自身的战略选择,走出一味追求国际或国内一流大学办学模式的“升级”思维桎梏,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个性,改变千校一面的办学理念带来的文化趋同和学科设置模式化倾向,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
  改革高校毕业生“派遣”范式。首先,改革大学生“派遣”时间。将现行的每年6月底―7月初的派遣时间调整到每年底或第二年上旬。毕业生“派遣”时间的调整,即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履行其职能,更有利于高校组织教学,结束高校“早产儿”时代,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其次,随着毕业生就业的不断市场化,建议取消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实际利益,而且关系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4. 就业观念教育与公共服务建设并举。深切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具有教育特殊性的系统方案,重在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其竞争能力,激发起人生理想。要密切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特点及文化背景,重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以西方职业理论“本土化”丰富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并结合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结构进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克服“拿来主义”倾向。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大学生在动态过程中生成就业观念,也是创业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当然,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这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生成与实现的事实,加快其指导人员的有效配置;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在搭建快捷与安全的人才信息需求平台、规范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与配置方式的同时,也要以理性与科学的态度引导教育投资者个体转变就业观念,使得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最大可能引导其充分就业的实现。
  作者单位:刘志侃陕西理工学院计算机系
  袁博源陕西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党建研究,2007,11:16.
  [2]佘凌,罗国芬.日本“单身赴任”研究对我国留守子女研究的启示[J]青年研究,2005,10:37.
  [3]叶碧英.转型期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障碍――教育不公[J] .教育研究,2006,4:134.
  [4]叶忠等.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的内在根源[J] .高等教育研究,2003,1:56.
  [5]张义民,刘志侃.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高校就业指导的逻辑起点[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9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