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6|回复: 0

2018市场经济模式下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模式的问题及对策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12: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规模发展已经越来越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贫困地区高校学生上学难逐渐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2/view-384027.htm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模式;问题
  
  据统计,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的19%,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总数的9%,已经形成一个社会问题,不但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还给在校学习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庞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为主,社会资助、绿色通道、学业弹性选择等为辅的多种形式资助体系。自2002年起,首次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设立国家奖学金制度,同年提出面向高等教育采取国家贷款助学措施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家贷款助学措施成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方式,最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欢迎的资助方式是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是针对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补充。
  
  一、高校贫困学生在现有资助模式下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对现有资助持漠视态度,把资助看作一种施舍。我们通过从事学生工作了解到,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资助看作一种施舍,对目前的资助方式持排斥态度,认为现在的很多资助模式不过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同情和怜悯,并由此传达一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蔑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资助行为的这种片面认识具体表现为不合作的消极态度: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写贫困资助申请说明自己的境况;对资助人的资助行为反应冷淡;对其他已经接受资助的人表现出蔑视等。贫困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6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到羞愧难当;22.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有42.2%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在网络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即使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贫困也对近半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有4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有8.5%的学生认为校园出现犯罪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但是他们自身的贫困事实与对现有资助模式的排斥常常使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处于矛盾心理之中,对将来的发展担忧也成为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另一个心理诱导,使学生觉得主要责任是自己没有经济能力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从而悲观失望,听天由命,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2.接受现有贫困资助模式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消极影响,贫困成为制约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社会阅历不深,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容易在情感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从近几年公布的高校收费标准看,一个人本科四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这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的确是个沉重的负担。有些同学因为生活的贫困丧失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实现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信心、背上过重的思想包袱、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在下降,贫穷在他们的心目中成为形成健康心理的屏障,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不是自己没有能力和付出过努力,而是因为没有钱才会接受政府或者个人的资助,因为贫困,他们要比别的同学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物质上的困难,要想方设法筹集学习费用和每一个月的生活费用,除了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外,人际交往和同学之间的贫富悬殊也成为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直接面对的环境因素,由于他们意识不到贫困产生的各种复杂因素,片面过分地强调了个人家庭贫困的原因,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让自己低人一等,招来周围同学,甚至社会上一些人的鄙视和嘲笑,他们会由此怨恨社会,怨恨自己的父母,怨恨他人尤其是怨恨家庭富裕的同学,滋生“要有钱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才能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 所以不择手段要变成有钱人成了他们今后生活的奋斗目标,甚至有个别同学为追求高消费而沦为阶下囚。
  3.因为家庭贫困接受社会资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压力的来源。压力源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产生压力的外在原因,也是诱导情感产生的根本因素,会产生持续的压力条件,造成习惯性的高压反应,使人处于一种经常的戒备和紧张状态,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失衡。经调查,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持久压力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贫困,七成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衣食住行,尤其是吃饭问题,为节约伙食费,一天只吃两顿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有20%的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造成的精神负担沉重,这些负面的情感压力使他们处于一种消极自我体验之中。这里所说的贫困还指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生存和发展需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吃饱饭,在渡过难关时,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会知难而进,克服暂时的各种困难去追求人生的最大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4.高校贫困学生对自身贫困形成的原因认识不足,容易思想颓废、态度消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正确看待自身贫困形成的原因,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被侵占、被剥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主流之外。”处于劣势这种现实,加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妥协心理的形成,它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一个人因为缺乏自尊认为自己无能时,往往会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带着浓重的灰色调度过整个人生。除此之外,面对高校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特点的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沟通渠道、工作力度上存在不足,这些情况也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避免高校贫困学生因受助产生负面影响建议
  
  首先,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市场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应是政府的"单打一"行为,而应通过动员社会各行业和各阶层的力量,走高等教育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形成全民重教、全民办教的良好氛围。为此,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助学体系,奖(奖学金)、贷(贷学金)、助(勤工助学基金)、免、补(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这六种资助形式结合使用,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自愿原则为本各有侧重,互相弥补。
  其次,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建立重视素质教育和以“学分制”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模式,缓解高校贫困学生工作压力。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将进一步增加。从今年开始,研究生入学也将缴纳学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应逐步实行“学分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既有学年限制,又有学分的规定,但本质上仍是“学年制”。“学年制”仍然是高度计划体制的产物,这一模式实际上忽视和抹杀了不同人素质上的区别,不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均衡的发展,是应试教育在高校的继续和延伸。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年制”应逐步、稳妥地向以完全"学分制"为特征、工读交替或兼读的模式过渡。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并介入社会,造就其创造性的素质,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减轻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压力。
  再次,建立高校贫困学生扶助基金,广泛募集社会资金,严格管理,合理分配。建立“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扶助基金”。这一基金有明确的宗旨,要站在社会资助和高校扶贫的高度,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捐款,根据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公平合理地进行资金的再分配,从宏观上把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社会化办学和利用社会资助消除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贫困现象是大势所趋,面对目前高校在社会资助方面“贫富不均”和外国企业先机抢占高校市场等问题,应通过适当方式合理规范,建立新的资金分布格局。
  最后,建立大学生扶助工作的有形依托。在各种资助体系中,直接用经济支持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以资助可以通过基金的手段完成。勤工助学作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虽广受欢迎,但由于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和高校“打工”岗位不足,这一主渠道一直不很畅通,严重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走出校园,发掘社会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应建立相应的机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为其提供合适的助学岗位,帮助其通过自主劳动摆脱贫困。同时,这些机构面向全社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介绍的同时还可以发展自身的产业,以兴办产业的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部分助学岗位。
   作者单位:贵州遵义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有华,段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69-172.
  [2]张耀灿,陈成文.成才不是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9-63.
  [3]敖晓妍,彭绍荣.高校贫困生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39-41.
  [4]胡东梅.关于救助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7::60-6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