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0|回复: 0

2018中国对外贸易战略模式转变思考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09: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从中国贸易模式转变的历史过程入手,通过阐述东南亚国家贸易战略所取得的成就和美日贸易的现状,说明了中国对外贸易只可能走经由出口导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而渐次过渡到依靠规模经济、一体化和行业内贸易的发展模式。还对当前西欧经济现状的认识误区进行了驳斥,肯定了西欧的贸易模式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中国贸易战略模式转变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贸易模式;出口导向战略;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国际贸易的现状大致是,西方发达国家全面进入垄断期,国际市场实际上成为资本无限追逐利润的场所,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地区一直是发达国际原料供应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相对优势来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那些资源和劳动力,加上技术各方面的绝对量都比较贫瘠的国家,在贸易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总体收入方面的显著弱势,并导致了巨额外债的产生。最终反应到国内是分配的不公平。中国一直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相对密集的国家,随着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这种现象还会在中国存在一段时间。中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历史按照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夕,国际贸易总量很少,劳动力和资本基本不流动,也没有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到世界贸易的过程中;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建立全面市场经济体系的开端,这一时期中国逐步开始将自身的这一比较优势发挥出来;第三阶段是1992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的一段时间,是中国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国际资金和技术开始全方位进军中国市场的肇始,“中国制造”在国外也如雨后春笋般急剧涌现出来,并表现出了这些商品共同的价位低、附加值低等特点;第四阶段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今,中国的市场进一步深入开放,进一步对国际资金放松了限制,对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土地使用面积和使用效率,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放宽,以及海外投资的持续增加。这些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一步步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来。?
  
  但中国在发挥比较优势和收入总量上升的同时,也付出了分配不均的代价。这种分配不均体现在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主要是从事高技术、重化工行业与农业、手工劳动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沿海朝阳产业部门与内地夕阳产业部门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以及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工种之间收入分配的差异。中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比较优势利益,而是以外资和高技术(包括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为先导,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入高端,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快速有效转化。历史上东南亚国家大多采用出口导向型战略,最早开始这一贸易战略的是日本,经过战后数十年,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经济增长开始出现低投入、高收益、规模化的趋势,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转变贸易模式,加入了快速增长的行列,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迅速的增长又一次发生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这些国家统称为HPAEVs,除了中国而外,HPAEVs都曾在不同时间爆发过经济危机,如日本在1989年的泡沫经济崩溃,其源于日元的被严重高估,国内房贷和股市的虚高和国际游资的突然撤离;墨西哥虽然不是亚洲国家,但发展模式基本遵循东亚模式,并在1995年遭受了同样的经济危机;最大的一波来自1997年波及到几乎整个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新马泰等国和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一夜之间倒退十年。中国之所以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冲击较小,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金融开放度不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还很小,而不是因为中国金融管制体系和预警机制的完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从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来,中国一直奉行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战略,但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说“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几乎已转移一空,高投资率开始出现回报递减的趋势。”尤其是“这个国家同时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严重问题。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大量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这是一方面的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全。需要提及的是,东南亚国家之所以经历这些危机,其原因固然在于金融层面的过度开放与国内金融监管的步伐错位,以及对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不科学等原因,造成国内投机行为猖獗,资产泡沫形成,使得国际游资有机可乘,但这是所有后起的工业国家在转变贸易战略的历程中所必须忍受的痛苦,这些危机过后,东南亚国家经济依然保持了强势增长的势头。有数据显示,泰国的GDP增长率从2002年开始一直在5%以上,泰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局(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Board)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增长率为6.9%,2004年为6.2%,2005年为6.5%。而泰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总量也获得了稳步提升。泰国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受损失最大的国家,这个例子很具有说服力,由此可以想见其他的HPAEVs国家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程度。东南亚诸国在危机中其国内经济实力可以倒退十年,但恢复起来却无需十年的时间,这进一步说明了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背靠中国大陆的我国香港和台湾,大部已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且在危机的处理和经济恢复过程中广泛积累经验,从而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按照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当两个国家资源禀赋和生产的机会成本方面存在差异时,有可能双方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但是还有一种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就是双方的生产规模大到边际收益递增的程度,也就是产生了规模报酬递增,伴随而来的是边际成本递减,也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各自的收益。东亚国家的先驱日本已经完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国内各种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日本目前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已经变成了中国,美国退居第二位,但是和两国的贸易模式却有显著区别。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当两国都在某一行业(比如制造业)上实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目标后,通过水平一体化结合成一个超大型行业,这个行业通过生产略有差异的产品,实现了行业内贸易,这是美国和日本的主要贸易模式。而中国和日本则主要通过行业间贸易。除了制造业以外,美日两国农产品贸易也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一体化的基础上。在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时,首次提到“中日贸易结构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移”(中日贸易摘要),但只限于那些吸收日资较多和时间较长的企业和地域。固然日美两国间相似的资本-劳动比例决定了两国将更依赖于行业内贸易,但这是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和梯度转移的必然结果,它使得日美两国的收入分配趋于统一,一体化进程也大大加快,为实现自由贸易协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较而言,中日两国离自由贸易还相当遥远。行业内贸易的现状是:“大约1/4的世界贸易由产业内部的双向贸易构成。在发达国家的制造品贸易中,行业内贸易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这些贸易占据了世界贸易的大部分”。通俗地说,通过国际贸易创建一个一体化市场,而不是各国内生产好了再拿来卖。但各国生产的又有细微差别,这便是行业内贸易。生产的规模化,行业内贸易不仅带来了较大市场中更多的厂商,且每个厂商都有更大的销售量;另外,消费者也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得更丰富的商品。在图1中,CC曲线为厂商的成本线,其定义由等式:AC=F/Q+C=nF/S+C给出,F为固定成本,Q为产量,c为每单位产量的平均成本,n为厂商数量。考察这个等式,我们会发现,对于给定的厂商数n,随着销售量S的上升,平均成本会下降。原因在于,当厂商数不变而市场发展时,各厂商的销售量会上升,而平均成本下降。因此,若我们比较大、小两个市场,就不难看出较大市场的CC曲线位于较小市场CC曲线的下方。而图中的PP曲线表明厂商定价与厂商数的关系,其定义由等式:p=C+1/(bn)给出。这个图粗略的反映了市场规模的扩张所造成的长期均衡状况,最初,均衡点在1,价格是p?1,厂商数为n。当以行业销售量衡量的市场规模扩大后,CC曲线由CC?1下降到CC?2,而PP曲线没有变化,新的均衡点为点2,厂商数由n?1变为n?2,相反,价格从p?1降到p?2。很明显,消费者宁愿处在大市场的一个小部分,而非一个小市场。在点2,消费者能以比在点1更低的价格获取种类更加丰富的商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