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基于产品内分 ...
返回列表
查看:
244
|
回复:
0
2018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
[复制链接]
3066467
3066467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5 22: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使得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可以突破其困境。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能够完成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和谐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经验分析也验证了以上结论。
关键词: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区域和谐;产品内分工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随着中国从落后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国际上,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尚处于一个艰难时刻,贸易壁垒与贸易摩擦也潜流涌动。对中国而言,以玩具、食品、牙膏、药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事件也愈演愈烈。这背后是质量、标准、劳动力和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汇率、环保以及贸易保护等尖锐矛盾的凸现。面对这样的形势,跨国公司FDI主导的全球产品内分工格局下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参与并嵌入的加工贸易模式遭受多重危机,一个直接的证据就是加工贸易的大本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最近出现了大量的企业倒闭或者外迁。在加工贸易产业面临新一轮梯度转移的背景下,一系列必然出现的问题是:产业梯度转移究竟转向何处?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落后区域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时所面临的问题及采取何种对策?就这个层面而言,着眼于战略眼光来研究产品内分工下的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的回顾;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工贸易模式困境与产业转移;第四部分分析了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区域和谐发展问题;第五部分为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一个经验研究;最后是简短的小结。
二、文献回顾
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6)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他以日本的棉纺织业为例分析了产业跨国梯度转移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产业国际转移的理论基础。后来小岛清(1973)在“边际产业扩张论”中提出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从比较优势变化的视角探讨了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揭示了产业跨国转移的根本动因。20世纪60年代,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说”从技术层面解释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梯度转移问题。这些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现象。维尔斯的小规模技术论、拉奥的技术本地化优势、坎特威尔等的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则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解释了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国际分工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产品内(Intra-production)分工代替了传统的产业间(Inter-industry)分工和产业内(Intra-industry)分工。所谓产品内分工,指通过产品制造中生产环节的工序分解,把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散到拥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从而实现了产品生产进而贸易等资源优化配置的全球分工模式。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较好地解释了以跨国公司主导的FDI方式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Helleiner(1973)首先观测到了在纵向一体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导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存在着劳动环节转移这一产品内分工的新形态,从而奠定了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基础。其后,Finger(1975)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海外组装(Offshore assembly)这一产品内分工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接产业转移的产品内分工新模式不断出现,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增多。这个时期以来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基本沿着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分析产品内分工的收益分配,并据此解释产品内分工的主导因素。比如Hederson(1991)的网络垄断性的国际市场结构决定了产品内分工中的贸易利益分配。Gereffi(1994,1999)从产品内分工中的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地位的不平等这一现象出发,解释由于进入壁垒的不同造成的产品内分工的不同收益分配。其二,通过产品内分工解释其对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的影响。有些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产品内分工能够促进国际贸易,改善参与国的福利水平,比如Amdt(1997,1998)的研究;而Deardorff(1998)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同时,中国东部沿海区域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融入了国际市场,国内外学者也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了这方面。Rahardja(2007)通过分析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机械产品贸易,发现中国出口的增大并没有形成对东南亚出口的挤压,原因就在于东南亚国家增加了对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份额和提高了出口单价。
产业转移在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基础、模式、效应等方面,其中就包含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实证研究。陈建军(2002)分析了产业梯度转移和东扩西进战略,并用浙江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施建军等(2007)通过借鉴欧盟东扩和泛珠三角的经验,提出了长三角扩张有利于资源互补、产业分工协调和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观点。刘志彪(2007)对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进行了比较研究。卓越等(2008)通过对中国纺织业的分析,认为跨国采购商主导的分工格局和升级控制,把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从而陷入“悲惨增长”。
梳理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来研究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和谐发展问题目前还不多见。本文在已有的产品内分工研究基础上,提出通过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产业升级及产业梯度转移,扩大内需,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
三、加工贸易模式的困境与产业梯度转移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中国企业找到了进入全球最终市场的途径。中国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左右,属于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对于大国来说,这种外向型战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本身就难以为继,全球经济危机更有可能使其雪上加霜。
(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式微
1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在经历接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将趋缓:2003--2007年每年高于两位数的增长将告一段落,2008年的经济增速为9.3%,2009年预计增速为8%左右。传统的依赖外贸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将面临新的考验。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