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4|回复: 0

2018外包的界定及其形态、特点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5 2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外包(Outsourcing)这种新的贸易形态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将其作为促进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和合理布局的原动力来研究。对外包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认清和把握在新的国际分工形势下的定位,以便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取最大比较利益。
  关键词:外包界定;外包形态;外包特点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pay attentions to outsourcing this new trade form recently.They take it as prime power furthering subdivision and rational layout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Thorough study on outsourcing is helpful to see clearly and hold location under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so as to get great profit.
  Key words:outsourcing definition; outsourcing form; outsourcing characteristic
  
  一、外包的起源及研究发展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微电子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企
  业每周只需几小时的计算机用量,自备计算机成本过于高昂。在此情况下,这些企业便寻求外界帮助,使用其他公司的计算机,并按时计费,从而为企业节省了投资成本。这种现象起初被称为外部资源应用(outside source using),以后逐步演变为外包(outsourcing)。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包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的其他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生产流程等。
  理论界对外包的广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观察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要快于世界GDP增长,于是便探讨导致该现象的原因。由于当时正值贸易自由化盛行,各国间制造品关税大约平均降低了11%,因此部分学者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归功于贸易自由化。但事实上该时期制造品的出口占GDP的份额却在以3.4倍的速度增长,仅靠关税降低很难达到这一速度,因此贸易自由化并不是世界贸易迅速增长的唯一原因(Yi,2002)。
  后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生产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起了重要作用。于是大量关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原因的研究便集中于对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的研究,因此引起组织生产方式变化的外包便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二、外包的界定
  
  (一)国外学者对外包的界定
  在相关的国外文献中,学者对外包的界定侧重不同。Krugman等(1995)将外包称为价值链切片(Slice-up of the Value-chain),即将产品生产过程分解为许多在地理上分离的步骤。即将一件商品的生产分为几个阶段,各生产阶段被安排在不同地点进行,且每一生产阶段都能产生增值。
  Feenstra等(1996,1998)认为外包就是一个生产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的过程。他们认为外包是在国外进行的制造或服务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必须和国内的活动相结合才能生产最终产品。他们还将传统意义上的外包概念进行扩展,认为中间投入产品的类型不仅仅是指零部件,也包括通过合同获得的最终产品。
  Yeats(1998)提出全球生产分享的概念(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他认为全球生产分享就是制造过程的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参与到同一商品的制造中来。由于产品的每个生产模块都能被放在最有效和具有最低成本的地点进行,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生产国际化在经济活动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各国间的经济依赖也在不断加强。
  Hummels等(1998,2001)认为外包是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的微观体现,外包是对产品各阶段生产地点的重新选择,地点的选择范围可以是国内也可以是全球。外包属于公司层面的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劳动、资本和技术都是可以转移的。垂直专业化则属于国家层面的活动,它是对国家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选择。
  Jones等(2000,2001,2004,2005)倾向于使用“碎裂”(Fragmentation)表达外包这种现象。他们所说的“碎裂”是指原先最终产品的一体化生产过程被分为两个或更多部分,每个部分按照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原理被分配到不同国家生产,生产的分解活动需要有服务活动的支持。他们重点关注的并不是产品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分解,而是生产模块(Production Blocks)和服务联系(Service Links)对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报酬递增是如何起作用的。他们认为只有分解后的生产模块以及在各生产模式间起纽带作用的服务联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外包活动才有可能发生。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外包界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对外包的定义主要从制造产品生产角度出发,认为外包是将原先在一个地点、一个企业内可以完成的产品生产分散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点进行,这种分解主要是产品生产价值链上的分解。当外包模式应用到服务领域,产品生产的分解就发展到企业价值链的分解。但无论是对产品价值链的分解还是对企业价值链的分解,分解后的每一生产活动都必须能够产生增值。
  (二)国内学者对外包的界定
  国内理论界对外包的界定多是沿袭国外而来,由于翻译上的出入,表达术语呈现多样化。诸如生产的非一体化、垂直专业化、外包、资源外包、资源外购等。刘志彪等(2001)认为外包是指跨国公司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主动把一些在本国生产缺乏竞争优势的零部件生产阶段,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自己则集中精力生产某种商品的核心部分,利用自己在管理、品牌、市场、研究开发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全球采购、生产和营销的活动。
  严勇等(1999)则认为外包是企业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委托给公司外部的高级承包商,而把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资源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满足。
  刘亮亮、王正斌(2005)对生产外包(Manufacturing Outsourcing)进行定义。生产外包,即“代工”,是指客户将本是在其内部完成的生产制造活动、职能或流程交给企业外部的另一方来完成。定义中的“客户”是指作为买主的公司,即委托制造企业;“企业外部的另一方”是指供应商,即代工企业。卢岩(2005)认为外包广义上是指企业与第三方签订合约,委托第三方为其提供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产品或服务,或者委托第三方为其提供以委托企业品牌出售的产品或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