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3|回复: 0

2018美国新经济考察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5 17: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新经济提出时的宏观大背景
  首先,我们把新经济放在二战后美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宏观大背景下来考察。不了解这一大背景,就难以了解为什么新经济概念刚一提出,就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争论。图1绘出了1948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②。图中下方19的数字标明二战后历次的衰退。从图1看到,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战后1961年。这是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衰退的次数比较密集。从19491961年的13年中,就发生了4次衰退(波谷分别为1949年10月、1954年5月、1958年4月、1961年2月③),平均3年多就有一次衰退。第二个阶段:1961年3月1969年12月。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出现了战后第一次长达106个月(88年)的繁荣。第三个阶段:19701982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出现了滞胀局面,经济衰退的次数再度密集。在这13年中,
  也发生了4次衰退(波谷分别为1970年11月、1975年3月、1980年7月、1982年11月),同样平均3年多就有一次衰退。而且,1982年的衰退是战后最严重的一次衰退,经济增长率为-19%,与上一次的衰退(1980年)仅相隔两年时间。这一阶段,是二战后美国经济最为困难、最为狼狈的一个时期。第四个阶段:1982年12月1990年7月。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出现了战后第二次的长达92个月(77年)的繁荣。第五个阶段:1991年4月2000年5月。这一阶段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即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三条重要曲线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一个特点:经济波动曲线的变化。经过1990年8月1991年3月一个短暂的衰退之后,美国经济又出现了战后第三次的长达110个月(92年)的繁荣。这是一个打破历史记录的超长增长曲线。在美国,自1854年开始有经济周期记录以来,到现在,146年期间共经历了31个周期,其中,扩张期超过80个月的,只有4次,除上述二战后的3次外,还有一次是1938年7月1945年2月,历时80个月(67年)。第二个特点: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
  与90年代经济高增长并存的,是低失业和低通胀,这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相互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19921998年这一线段发生了新的变化。图2显示①,随着失业率的下降,通胀率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了。这与图3所显示的美国60年代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下降,通胀率上升),以及70年代滞胀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上升,通胀率亦上升)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三个特点:股票市场价格指数曲线的变化。与90年代经济高增长并存的,还有股票市场价格指数曲线的迅猛上升。图4绘出了19661999年道-琼斯指数曲线。我们看到,从19661983年的18年间,道-琼斯指数一直维持在1000点水平。从19831995年的12年间,道-琼斯指数上升到4000点。而从1995年到1999年,仅用了4年时间,道-琼斯指数便突破了万点大关。新经济概念就是在90年代美国三条重要经济曲线及所涉及的四大重要经济变量(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股价指数)发生了新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美国人眼中的新经济
  在美国,不同的业界,不同的人士,对新经济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1新闻媒体:新经济的提出与争论。90年代中期,面对三条经济曲线和四大经济变量正在呈现出的新的变化趋势,在社会上特别是新闻媒体上,便开始出现诸如新经济、新范例(NewParadigm)、新模式(NewModel)等一类词汇,其核心含义是美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长期繁荣(LongBoom)的新时代。这个长期繁荣可持续数十年。对于三条经济曲线的变化,则认为:经济周期已经消除、通货膨胀已经死亡、股市将继续繁荣。可见,新经济概念的提出,一开始,主要是针对美国90年代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其含义主要是侧重在经济层面上,其适用范围也仅限于美国。如果说美国经济在90年代运行良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这是事实。然而,要说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繁荣的新时代,则不免带有盲目乐观、夸大其辞的吹牛成份。因此,新经济之类的概念刚一提出,就引起了争议。争议的主要问题是,对于美国经济来说,90年代究竟是一个长期繁荣的开始,还是仅仅是一个扩展了、延长了的周期?通货膨胀是否已经死亡?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等等。
  到1997年7月,也正好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在美国,新经济的呼声又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与美国一家科技性杂志Wired不无相关。这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长期繁荣的封面长文章,把长期繁荣称作基于技术的新范例。文章说,全球经济将在从未有过的规模上开始繁荣,世界经济将每12年翻一番。长期繁荣将由技术方面的5个波所推动:个人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超微技术和可替代能源。到这时,新经济的主要含义转向了技术层面,主要是指一系列新的技术革命,其适用范围也由美国扩展到全世界。持不同看法的人提出:新经济概念总是存在于一部分美国人之中,这通常是由繁荣或狂热所引起的,这种事例在美国历史上并不少见,诸如19世纪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建设,本世纪20年代的牛市,本世纪60年代的伟大社会构想等,都引起了一部分美国人对经济的过分乐观。有人提示,1929年6月,美国一家有名的杂志在宣称:最近五年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产业时代(NewIndustrialEra),正在取得产业上和经济上的进步,这不仅是跳跃式的,而且是以神奇般的规模。话音刚落的4个月后,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就发生了大崩溃,整个经济陷入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
  再有,在美国本世纪60年代的繁荣中,1968年10月,同是这家杂志又宣称:最近十年来,经济上所发生的结果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如果不是说新的,也是一个不同的时代,传统思想、标准的市场分析方法已不再与现实的世界同步。然而一年之后,美国经济便陷入了70年代的滞胀困境。到1997年11月,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争议,BusinessWeek(《商业周刊》)杂志主编谢泼德(StephenB.Shepard)在该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经济:其真实含义是什么?》的文章。这篇文章首先挤压了新经济概念中的吹牛成份,首先回答新经济不是什么。该文指出:新经济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已经消除,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并不意味着股市摆脱了调整而永远上升,也并不意味着亚洲金融危机不再影响美国。然后,该文指出:新经济是指近几年来正在发生的两大趋势: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二是信息技术革命。到目前,新经济的含义仍不确定。归纳起来,主要有宽、窄两种含义:窄的含义是指美国经济90年代的持续增长;宽的含义则指兴起于美国、扩展于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在宽的含义中,又有专指当前的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把新经济称之为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等;也有泛指包括正在逐步兴起的生物技术革命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变化。此外,知识经济概念先于新经济概念而出现。什么是知识经济,尚有不同理解。有人把知识经济理解为基于知识的经济,意思是说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理解下,也将新经济称之为知识经济。也有人把知识经济理解为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独立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在这种理解下,就不把新经济称之为知识经济,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把新经济视为一种独立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2政府部门:新经济概念在官方正式报告中尚未见使用,但在克林顿2000年4月5日召开的白宫新经济会议上已公开使用与讨论。据了解,在2000年2月发表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还没有使用新经济概念,而使用的是破记录的扩张一词(record-breakingexpansion)。在1999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就政策方面,使用的是新的经济战略一词(neweconomicstrategy)。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4月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极其隆重地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名为白宫新经济会议,从早上9点25分,一直开到下午5点33分。会议所列出的与会者名单达147人,包括政府高级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投资公司高级专家等。克林顿没有对新经济给出明确的定义,从其讲话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美国正处于其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之中和正处于经济转变之中,这个经济转变就像工业革命一样具有深远意义;二是指信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会议一开始,克林顿就提出所要集中讨论的新经济中的三大问题:一是如何保持经济的扩张势头?二是如何把新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扩展到其他的人?三是什么事情将可能出错,如何避免?随后,他强调新经济仅仅是开始,他又提出一系列具体问题供讨论:①经济增长速度有没有极限,我们今天是不是有了更高的极限,或者速度极限不再存在?②如何衡量技术对当前经济的影响?③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④如何消除贫富差距,美国的贫穷地区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能否跳越发展阶段,能否跟上尖端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的其他迫切需要如健康、教育、提高农业生产率等相关的信息技术,具有何等重要意义?
  在与会者的发言中间,克林顿又提出三个问题:①新经济是否改写了生产率和经济周期的规则?②是否可避免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③政府是否在削减债务方面出了错?在讨论中,有专家提出:如果把新经济定义为由互联网推动的经济,那么,美国正在迅速进入新经济,但还只是处于向新经济转变的初级阶段;新经济在开始改写商务的和经济的规则,但要下结论说这些规则将被完全改写,则为时尚早。此外,在政府一些有关机构的研究报告中,有的使用了新经济一词。如达拉斯地区联邦储备银行,其1999年的年度报告,就题为《新范例》,并专门列出了一张关于新经济的统计表,包含着与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有关的四个技术层面的内容。
  3经济理论界:新经济尚未成为一个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具有严格定义的理论概念;而有关的专题研究则正在进行。就我们目前所了解和所掌握的一些资料来看,在19972000年这最近四年期间,美国新版与再版的一些权威性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没有使用新经济这一概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与萨缪尔森合著《经济学》教科书的诺德豪斯在白宫新经济会议上说:学生们经常问,美国是否处于新经济中?我说绝对是。它是这样一种新经济:它改变了数字,但没有改写常规的教科书。即使最快的计算机,也不能撕毁常规的教科书。就学术性的研究论文来说,有的开始使用新经济概念,有的则未直接使用,而是就新经济所涉及到的一些内容、一些专题进行研究,诸如,美国经济90年代以来超长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政策条件、制度条件等)以及世界经济环境条件,技术进步对生产率提高的测量,二战后美国经济3次持续增长的比较,经济周期波动的微波化,菲利普斯曲线变形等等。这些新问题,正在被美国经济理论界和有关研究机构作为重要的新课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4不同年龄代的人:年轻人较感兴趣,而年长者不以为然。新经济概念由于它一开始提出时所带有的吹牛成份,在一些人中,特别是在年纪较长的人士中,大多不以为然。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纳斯达克等股票市场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由此也使股市泛起了泡沫。
  于是,在一些人中,往往把新经济等同于互联网泡沫。而从事互联网工作和投资于互联网股票的,大多是年轻人。老年人一般对计算机操作不甚熟练,更不愿意去冒股市风险。我们在与一些年长者交谈中,一提及美国新经济,他们往往浮现出不屑一顾的微笑。总的看来,在美国,无论各界人士是否赞成与使用新经济这一概念,也无论使用者对其有怎样不同的理解,但有共同的一点,即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目前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新的影响。三、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在中国,从报刊媒体上看,最近,新经济一词几乎每天都在铺天盖地而来。看来,新经济一词在中国比在美国还吃香。这一方面是因为,新经济概念引入中国时,主要是侧重于信息技术革命层面的含义,而没有它一开始在美国提出时所含的那种所谓长期繁荣的吹牛成份;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率在连续7年下滑之后,正迫切希望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想从新经济中借鉴一切有用的东西。这些都是好的方面。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当前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革命将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如果在中国的报刊上,也在新经济中加进非科学的、耸人听闻与玄乎其玄的吹牛成份,那就会把事情弄糟。比如,新经济会带来一系列新变化,经济理论需要对这些新变化作出新的研究和分析。但是,如果将此无限扩大,说成是新经济的出现改写了自凯恩斯以来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结论,说新经济是一场全新的竞赛,有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等等(严启发,2000),则也不免有些夸大其辞。我们可以把新经济理解为由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与增长。这种理解是一种较宽的理解。
  经济史上的一些重大技术革命,如铁路、电力、汽车等等,都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因此,都可以称作新经济。在美国,我们就见到一本书,名为《美国历史上的新经济》。那么,当前的新经济,即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的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我们如何更好地去认识它、把握它、借鉴它?美国的新经济也正在发展中、变化中,特别是美国这一轮的经济增长究竟能持续多久,都还在观察之中。就美国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新经济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技术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它是一个创新的蜂聚时期,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指出(中译本,1991,第7374,290,294页),创新是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创新作用的发挥只是蜂聚在某些时间里。他特别指明,创新不同于发明和试验,因为发明和试验本身对于经济生活不产生任何影响。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指能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的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他指出,这种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①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产品的一种新特性;②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或新商业方法;③开辟一个新市场;④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组织,包括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当前正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主线(下一阶段的新技术革命可能是生物技术革命)。这一信息技术革命,首先经历了一个技术发展的长过程。从二战结束时起,经过50年代、60年代,直到70年代的三十多年里,技术本身的发展尚未达到创新蜂聚的程度。二战结束时,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始问世。在此后的30多年里,计算机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大型到微型、从慢速到高速、从专用到通用、从低性能到高性能、从高价格到低价格的不断更新与不断升级的演进过程。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的问世,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革命性转变。由此,使80年代出现了一个以个人计算机发展为中心的创新蜂聚时期。80年代被称为信息技术发展的PC时代。在此基础上,90年代又进到了一个以互联网发展为中心的创新高峰期。互联网的发展,是整个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更重大的革命性转变。90年代被称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互联网时代。80年代和90年代这两个创新蜂聚时期(也可以连起来视为一个创新蜂聚时期),比起历史上铁路、电力、汽车等的创新情况,规模与影响更加空前。
  特别突出的是,一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迅速诞生与崛起。这首先与信息技术产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一者,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其相关产品的生产可以分解出许多更细的、独立的新行业。由计算机整机的生产,分解出集成芯片的独立生产(芯片业);由计算机硬件的生产,又分解出各种软件的独立生产(软件业);由单个计算机的生产,又分解出与互联网有关的硬件、软件的独立生产及服务(互联网业);由互联网的发展,又分解出新的商业形式(电子商务),等等。二者,这些新分出的独立行业,一般不需要巨大的建筑厂房和机器设备,新企业很容易创建,特别是由互联网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虚拟企业形式。三者,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用性极广,且易于操作,购置成本低,使其能迅速大众化、普及化、社会化,迅速渗透到或融合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包括传统工业与商业部门,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动了大批新兴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蜂聚,要比熊彼特当年所概括的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惊心动魄。2就市场运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它使竞争空前加剧。首先,企业间的竞争空前加剧。有人说,在新经济下,一个创意(idea)就可以使人在一夜间暴富。这种说法只抓住了现象的皮毛。一些新兴高科技企业,在特定的环境下,的确是在其股票初始上市的第一天,其股价急速攀升,即刻其财富猛增,看似一夜暴富。然而,一方面,这些新兴高科技企业,在其上市前,都经历了一个十分艰苦的风险创业过程。有的靠创意正确,而创业成功;更有大量的则因创意失误,而遭致失败。成功者,留下了姓名;而大量失败者,则不为人所知。新经济下的竞争,实际上从创意开始,就进入了你死我活的大浪淘沙过程。另一方面,新兴企业股票上市后,更是竞争激烈。一个公司的新产品,若站住了脚,这个公司便会兴旺发达起来;但若其新产品很快被其他公司性能更好的新产品所取代,则它立即面临死亡的威胁。在新经济下,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异常激烈。一个新兴企业,昨日还是明星,今日很可能就被淘汰出局。美国报载:2000年13月份,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新上市的企业有176家,然而,新下市的企业也有173家。截止到1999年底,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连续三年来,新下市的企业数超过了新上市的企业数。近三年来,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下市企业为727家,使下市企业总数达到4829家。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不仅是打价格战,而更重要的是打创新战、速度战、质量战、服务战。其次,人才的竞争空前加剧。
  新技术的创新浪潮,正如熊彼特当年所说,将造就出一批企业家。他说: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他指出,在创新蜂聚时期,新企业成群出现,企业家成群出现(中译本,1999,第8283,251,259页)。在这些实现新组合的人们成群出现的过程中,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一些新的创业者,或新企业中的骨干人员,是从原有企业中分离出来的。而新企业的成功,很可能导致原有企业的灭亡。在新经济下,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政府放宽了移民政策,从印度、中国、俄罗斯等大批引进人才,以充实其人才库。据报道:美国1999年签发的H-1B签证达115万,其中,印度占46%,中国大陆占10%。在加州硅谷工作的高科技人员中,33%以上是外国人。在美国计算机领域,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科技人员中,50%以上是外国人。
  再次,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新经济的发展;新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技术本身的特性来说,互联网是无国界的。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现代国际金融与电子商务,以其以秒计算的速度,加剧着国际竞争。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美国无疑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速自己国家新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