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基于福利模式与福利增长动因的经济发展模式
返回列表
查看:
266
|
回复:
0
2018基于福利模式与福利增长动因的经济发展模式
[复制链接]
1234429
1234429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5 16: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引言
2009年10月以来,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下,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为导火索,欧猪五国①主权债务比例大幅上升导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降低对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由此造成市场恐慌和金融市场恶性循环。这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受到全世界民众的普遍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术界对此次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部分学者认为此次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国家的高福利制度②。他们的基本理由是,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缓慢必然导致养老金财政赤字不断扩大[1],养老金替代率过高、待遇率严重失衡[2],由此导致国家财政债务危机不断升级,甚至认为,此次欧债危机已经从相当程度上否定了福利国家这种形式[3]。虽然对于欧债危机的致因还有其他的理论观点,如美国次贷危机的衍生结果[4],私人金融市场结构失衡[5],希腊等国经济结构失衡[6],以及欧元区缺乏政策协调机制[7]等,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成果直接回应有关福利制度是欧债危机致因的观点。
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回顾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福利制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历史经验;之后,在区分不同福利模式的基础上,分析社会保障资金与国家主权债务的不同关系;进一步地,通过引入福利内生性增长的概念,以主权债务危机最为严重的希腊为研究对象,区分导致福利开支增加的内生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最后,提出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
二、福利制度与经济发展:历史的经验
(一)世界范围内福利制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福利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规律,即当一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动力不足或出现发展停滞时,福利制度一方面可以发挥保障性作用,即通过维持低收入群体③的基本生活,防止其落入贫困境地,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刺激性作用,即通过转移性收入分配,提振人们的消费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尽快摆脱经济停滞的局面。
19世纪末,德国先后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8](P128)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劳资双方缴费,共同抵御劳动者在工业化背景下的收入风险,缓和了劳资关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社会保险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帮助德国从一个社会矛盾尖锐突出、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导致产品滞销、大量劳动者失业。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于1935年出台了《社会保障法》,建构了以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为主要对象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这部法律的出台与实施确保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对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英国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社会经济全面凋敝。针对此种困境,工党提出建立覆盖全民、待遇均等、项目齐全的福利国家制度,迅速提振了国民的信心,巩固了社会团结,拉动了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帮助英国很快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福利国家。随后,福利国家模式风靡整个欧洲,很多西欧和北欧国家先后成为福利国家。因此,从全球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看,福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不是经济危机的致因,而且常常成为缓解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发展的良方。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在我国近三十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却也体现出了相同的规律。
1997年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不利的外部环境,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企业大量产品滞销。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关键时期,以减员增效为主要方式的改革导致了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在经济发展遭遇多重困难的时候,我国政府果断采取了以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措施,初步搭建起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这些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风险,防止了社会危机的出现,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促进了经济的复苏。[9](P27)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构成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而加强以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建设就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落脚点。中央政府采取了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新医改、提高新农合的补助水平和报销比例、加快推进新农保制度实现全覆盖、不断提高养老金水平等多种措施,消除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影响,有力地提振了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07年的39.2%上升到2009年的47.6%。
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验还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实践都充分证明,福利制度从未成为经济波动的致因,却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振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性措施。
三、不同类型福利制度与国家债务关系的理论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在福利制度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国国情,逐步形成了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福利模式,以北欧诸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型福利模式④和以智利为代表的个人储蓄型福利模式三种完全不同的福利体制。这三种福利模式的基本特征完全不同,不同福利模式中的资金与国家财政资金的关系也完全不同。⑤
(一)社会保险型福利模式
19世纪末,在讲坛社会主义与秩序自由主义思想的引导和工人运动的推动下,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0]德国之所以采取以劳资自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险制度来应对劳动者的收入风险,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德国具有协商与自治的历史文化传统。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成立时,便确定了联邦州事务自治和联邦事务共决的机制,相关利益群体参与政策过程的传统由此形成。同时,德国工人阶级力量较为强大,劳资双方和政府共同参与的集体协商与谈判机制成为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基础。第二,讲坛社会主义与秩序自由主义的共识。作为社会保险思想的两个重要来源,讲坛社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