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3|回复: 0

2018清代前期经济运行的模型构建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5 16: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根本问题,都是要优化资源配置,以求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如何配置资源就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内涵。
中国是一个封建农业大国。主要有国家、地主和农民三个资源配置主体。封建国家通常采取法令的行政手段,以征调赋役和其他财政收入。这种国家法令就成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地主通过地租和地租的再投资以配置资源,这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包括自耕农和佃农在内的广大农民,除了为封建国家和地主生产租赋之外,还要从事生产以满足自己的温饱需求。农民自给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国家配置资源、地主配置资源和农民配置资源,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市场效率原则,对它们起着有力的调节作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前期的十八世纪,人口剧增,粮食价格成倍上扬,许多重要商品如丝、棉、棉布等的价格亦随之增涨,成为当时最大民生问题。从康熙开始,清政府即筹划对策,乾隆七年,清政府从传统的重农思想出发,宣布为天下万世筹赡足之计者,不独以农事为先务,而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①对此,陈宏谋在《训俗遗规》中作了详悉的阐释。他说:三农九谷之外,均有足以供日用之需,为生财之计者,如木棉、茶、葛、枣、栗、柿、梨及桃、李、林禽诸杂果,随处皆是也。田园之播种,若芋、若瓜、若姜蒜、若罗卜及各种时蔬;水泽之滋生,若菱、芡、莲藕等,皆足以佐盘飧而通财货。此外如桐、桕之为油,竹木之利用,种难尽列,其利尤普。总之,小之可以充口腹,供日用,大之可以通商贩,致富饶。他们这是要求调整资源配置,发展经济作物,以扩大农业基础,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积累,以缓解粮价上涨的困境。由于经济作物产值高,除棉花一般只比粮食生产高一倍左右之外,其余蚕桑、烟草、甘蔗、果蔬等都有二三倍左右的收益。许多农产品还是粮食的替代品。不论清政府的政策有多大向导作用,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主要还是农民和经营地主的理性选择。
清代的地主,以中小地主为主。大地主和中等地主之中,都有部分经营地主,他们的生产能量虽大,但人数不多。众多的小地主,大都住在农村,除出租部分土地之外,也从事农副业生产,既以自给,也用以出售,与当地农民相比较,既是商品供给大户,也是商品需求大户,实际上是一个经营地主群体。他们和大经营地主和中等经营地主一起,也是发展商品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涉足各种农产品生产,其具体情况,学术界多有论述,不拟重复。只就经营地主具有独特优势的经济林木种植加以说明。如松、杉、梓、漆以及油桐、油茶的大面积育林,获利大,但生产周期长,投资多,农民难以种植,遂成为经营地主投资的重点。据当时人说:第木价虽赢,而种植非易。其递年经费工食之用,为数甚烦。且远者四五十年,近者二三十年,方可问价于人。②有些树木,也需十年之计,才有收入。有力之家,兼并为豪,种茶千株,栽杉数万。③有一山鬻木至数千金者。④他们利贻数世,胥以此为富给之资。因此当时人遂有种植林木,惟富者为之⑤的评价。
清代以来,地主特别是大中型地主经营商业和高利贷的已日益增多。他们资源配置的重点已转向地租的再投资,即土地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而农产品商品生产的发展,更使他们把土地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保证了他们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耕以自食,织以自衣,这种习俗经济,是农民悠久的历史传统。清代前期,农民为追求市场利益,在发展农产品商品生产中,少种或不种粮食,籴米以食,成为农民资源配置的一个重大变化。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通州一带,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之七八。⑥福建龙岩州,农民种蔗及烟草获利数倍,故多夺五谷之地以与之。⑦山西榆次县一些农村种桃,岁收以代稼。⑧苏州无锡县有些农民不植五谷,而植园蔬。⑨河南河内、温、孟、武陟诸县,农民舍谷稼而专植药草。⑩山东胶州东部,农民以落花生代稼。(11)广东南海九江乡,民多改业桑渔,树艺之夫,百不得一。(12)以种植粮食为主,以种植经济作物为辅,虽然最为普遍,但自给部分口粮,购买部分口粮的农民,却呈现出大量增加的趋势。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甘蔗、茶叶、烟草、大豆、花生、蔬果、林木等经济作物均有较大发展。由于粮食资源瓶颈的约束,播种面积占全部耕地的比例,还不是很大,一般认为大致占10%左右。但重点突出,经济作物仍然是清代前期发展较快、成果较大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它以一定的资源投入,获得了大量效用多、效益高的社会需要产品,这既是资源配置的优化,也是清代前期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

在传统经济下,人民生活和生产所需物资,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粮食,二是经济作物,三是手工业品。
清代重视粮食生产,着力垦田。除进一步开发和经营长江中游和珠江流域外,又向中西部丘陵地带发展,并开始放垦东北。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具有可代替性,农业产出的增加,往往是通过追加更多的劳动力而实现的。清代以粪多力勤为特点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其核心就是用劳动力要素来提高精耕细作水平,以扩大现有土地的产出功能。多熟复种制逐渐向全国推广,南方粮食的两熟制,由江浙向长江上游发展。岭南已有三熟制,北方的三年四熟和两年三熟也逐渐普遍。有些多熟制田地,除种粮食之外,还可种菜、豆、麻等经济作物。加以高粱、玉米和番薯等耐旱高产作物的大量推广。这些调整资源配置的措施,都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在传统经济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中存在着强大的自然生产率,正如马克思所说: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自然生产率。(13)因此,在粮食生产普遍发展的同时,又会向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集中,形成大小不等的粮食生产重点地区,如江苏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地区、湖南洞庭湖区、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