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8|回复: 0

2018完善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创新路径分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5 16: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发达的流通业做支撑,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构建发达的市场流通体系不仅是从总体上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从制度层面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通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流通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流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应地,我国的市场流通体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与扩大消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相适应的突出的矛盾与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引起高度关注并进行及时、深入的理论探讨。本文将总括性地研究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历史演进、一般现状、主要问题、战略方向,从整体层面把握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既存格局、瓶颈及发展方向等。
一、我国市场流通体系重大实践变革与述评
我国商品流通体制在30多年的流通改革中经历了由完全计划型向市场取向型的转变,并在后WTO时代的内外贸融合发展趋势下进行着持续的深化和完善。应该说,我国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既是我国市场流通体系变迁的制度背景,也是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由分配型向交换型的实践变革过程。流通改革以来,我国市场流通体系在主体、载体、渠道、职能及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变化不胜枚举,几乎每一项改革都有其必然性和显著成效,当然也不排除某些改革的不恰当性。从我国市场流通体系实践演变的整体层面看,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包括:以破除一二三零购销体制为标志的传统封闭式流通体系的解体、以批发市场建设和国有商业改革为先声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探索、以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为背景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一)以破除一二三零购销体制为标志的传统封闭式流通体系的解体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短缺经济现象长期存在、由于中国经济的分配型特征、由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流通业基本方针,我国的商品流通体系表现为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型特征。在单一封闭的经济系统内,所有商品均由国家统购包销,商品严格按照由一、二、三级批发再到零售环节的单一渠道模式进行流通;作为分配型商品流通体系的流通主体,国有垄断批发企业在商品流通中所执行的是一种行政分配职能,即按计划将稀缺商品均衡分配到社会各部门,以维持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流通领域进入市场化改革以后,商品流通体系的变革必然也要从破除传统的一二三零流通体系开始,这其中主要是对传统体系中执行行政分配职能的国有批发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包括开放工业自销、恢复和鼓励个体商业、取消国有批发商的垄断特权、实行国有批发商政企分开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国有垄断商业企业独占批发环节的局面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变,原来掌握着主要商品资源绝对分配权的一、二级采购供应站纷纷解体或转型,商品流通开始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格局。
关于市场流通体系的此次实践变革的意义自然已不必过多论证,无论从生产发展、市场竞争还是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都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传统的计划流通体系进行彻底变革。实践证明,在破除一二三零的分配型计划流通体系以后,我国的商品流通渠道得以畅通,市场需求信息得以反馈,市场供求关系得以调整,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流通体系开始形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流通体系改革总体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由于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不恰当因素、由于实践执行层面的一些问题,在破除一二三零的计划流通体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流通秩序混乱、流通成本增高、流通主导力量分散等一些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
以国有批发企业改革为例,改革本来应该是针对计划经济下的行政性和排他性弊端进行市场化改造,但在实际的流通改革中却只是生硬地把原有的公司系统一级一级地肢解和下放,即把一级站下放给省、二级站下放给市、三级站下放给县,应有的制度创新和经营方式转化却一直裹足不前,使国有批发企业难以抵抗日趋激烈的多渠道竞争,在改革实践中表现为节节败退和不断衰落。这样一来,尽管国有批发企业独占批发环节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了,但由于大型国有批发主体的萎缩,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遭到极大破坏,对流通领域的集中调控和秩序稳定等带来了诸多不利。
(二)以批发市场建设和国有商业改革为先声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探索
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市场流通体系的过程中,关于商品流通主体的探索,以商品交易市场的兴建和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为典型代表。具体地讲,破除传统国营批发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后,政府和理论界都对新的流通主体培育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也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流通主体多元化的举措,其中具备中国特点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兴建以及国有商业企业的改组最具典型意义,对市场流通体系的既有格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商品交易市场的兴起以改革初期集贸市场的恢复为起点,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政策推动而得到迅猛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体系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商品交易市场正式进入数量扩张的新阶段;21世纪以来,尽管商品交易市场在实践中不断出现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藏污纳垢等问题,数量扩张却并没有停止,而是逐步进入转型、规范和调整阶段。不可否认,商品交易市场的兴起使我国的商品流通渠道更加活跃,尤其是在改革初期出现的批发市场,实则是为游离于计划流通体制之外的那部分商品寻求出路而形成的[1],满足了供需双方的需求和市场交换的客观规律,并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极大活跃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但在商品交易市场迅速发展和持续扩张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重视的问题,除了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及藏污纳垢以外,也由于价格的较大浮动性而影响到商品流通的稳定性。就其未来发展而言,一方面由于中小生产企业以及部分规范性不强的商品对流通载体的依赖性,商品交易市场依然有其存在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在规范和监管层面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难题,商品交易市场的去留以及发展方向问题始终是我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是我国新型市场流通体系探索中另外一个典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