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流通溢出效应与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
返回列表
查看:
206
|
回复:
0
2018流通溢出效应与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
[复制链接]
7502484
7502484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5 16: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海岸带成为全球城市化最重要的区域空间单元。在不超过海平面100米沿着海岸的连续区域低海拔海岸带(Low Elevation Coastal Zone,LECZ)区域,以全世界2%的陆地面积,支撑起全世界总人口的10%以及全世界城市人口的13%(McGranahan等,2007),[1](17-37)这在中国、孟加拉为代表的沿海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明显。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即1990-2000年间,中国低海拔海岸带地区的城市化以3.39%的速度在增长,低海拔海岸带地区的城市人口从1990年的5.6059亿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7.8278亿。中国低海拔海岸带地区城市化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期全国的城市化增速,而且超过了孟加拉等沿海发展中国家低海拔海岸带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海岸带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充分利用海岸带有限的地理空间,以海岸带城市群为依托,实现经济能量集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海岸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所有关心海洋经济、海岸带经济发展的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尝试从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角度出发,探讨流通产业外溢效应与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述评
(一)经济集聚的文献述评
Rosenthal and Strange(2004)认为,经济集聚可以划分为产业、地理和时间三个维度。[2]尽管自然优势、本地市场效应、消费机会以及寻租也能促成集聚,但劳动力池、投入共享以及知识溢出是经济集聚的最主要原因(Marshall,1920)。[3]从已有研究来看,国内外对经济集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业维度,并且主要依托Marshall(1920)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两个基本框架展开。[1](483-499)关于集聚的微观机制,Duranton and Puga(2004)认为共享、匹配和学习是经济集聚的三种主要微观机制,[5](2063-3073)Krugman(1991)将主要依赖劳动者流动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视为经济集聚的微观机制。Venables(1994,1996)则认为产业集聚主要依赖位于同一区位内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并将降低运输成本视作集聚背后的主要驱动力(Fujita,1999)。[6](371-381)Martin等(1995)则认为,基础设施和资本禀赋的分布及两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对经济集聚区位产生决定性影响。[7](335-351)Lanaspa等(2001)则认为公共服务水平对经济集聚产生影响,并将政府部门纳入NEG模型进行研究,得出具有更低税收或者更高的公共服务效率水平的地区具有更强的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结论。[8](1639-1649)关于集聚经济的测度,已有的研究均采用间接测量方法,比如Marcus(1965)曾尝试用产业来测度,Harris and Wheeler(1971)与Edel(1972)则认为可以用资本化的城市土地价值来测度集聚经济,Ellison and Glaeser(1997)、Duranton and Overman(2005)则分别构建了EG指数、DO指数对离散空间的经济集聚进行测度。在实证研究方面,Ellison等(2010)利用来自美国制造业的122个细分产业的数据,结合EG、DO两个指标,对马歇尔提出的经济集聚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集聚中的确存在马歇尔提出的企业相互靠近以降低运送商品、人员和思想成本的三种机制。[9](1195-1213)Ellison等(2010)的研究同时发现,马歇尔提出的产业集聚因素对集聚模式产生的影响要比共同分享自然优势强烈,其中投入产出联系是最为重要的集聚因素。需要注意的是,Ellison等(2010)的研究并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是什么构建了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联系。
由此可见,目前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均沿用了马歇尔开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即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均没有纳入流通产业这个媒介制造业和消费者的关键部门,将交换制度视作外生变量。在经济集聚的研究中,对流通部门或者说流通服务等服务行业的忽视,所产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所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巨大差异(Melo等,2009)[10](332-342)因此,Melo等(2009)明确提出,在未来对制造业集聚的研究中,要特别关注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集聚上所发挥的作用。
(二)流通溢出效应研究
国内对流通产业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依托Feder(1982)提出的菲德模型。冉净斐(2005)最早利用该模型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流通部门的发展确实对非流通部门产生外溢效应。在冉净斐(2005)之后,赵萍(2007)、赵凯与宋则(2009)、刘振滨(2009)等相继利用菲德模型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进行研究。尽管数据时间跨度、流通产业产值的测度不同,但是所有这些研究均没有发现流通产业的边际生产率比其他非流通产业更高的证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已有研究重点在于强调流通产业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而流通产业对经济集聚的溢出效应则还没有展开相应研究。事实上,以Abdel Rahman(1988)、Fujita(1988,1989)、Rivera-Batiz(1988)等为代表的学者利用Spece(1976)、Dixit and Stiglitz(1977)构建的垄断竞争模型,证明了带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不可运输的投入品生产就意味着集聚。Behrens(2004)在Ottaviano等(2002)基础上构建的一般均衡模型也表明,包括流通服务在内的非贸易品的存在对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均衡解取决于移动要素和不可移动要素之间的比例,该比例的增加将引发空间集聚过程。[11](68-92)
结合经济集聚研究中流通产业维度缺失、流通溢出效应对经济集聚研究缺乏的基本事实,本文从流通溢出效应视角出发,以海岸带城市群为例,重点探讨流通溢出效应对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的微观机理及其传递路径。
三、模型构建、变量定义与数据
(一)模型构建
其中,a为正的参数,下标0表示基期。
与Glaeser等(1992)中认为经济集聚主要依赖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和初期水平的其他条件的假设不同,本文将流通规模(Scale)、流通密度(Density)和流通结构(Structnre)作为流通外部性或溢出效应引入全要素生产率项中,由式(2)进一步得到式(3):
(二)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统计描述
表示流通结构变量,其数值为批发零售业销售额(万元)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
为地区虚拟变量,分别为渤海湾海岸带Bhw、长三角海岸带C sj和珠三角海岸带Zsj。具体说来,天津市、唐山市、秦皇岛市、沧州市、大连市、锦州市、营口市、盘锦市、葫芦岛市被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