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论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返回列表
查看:
234
|
回复:
0
2018论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复制链接]
9550696
9550696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5 16: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意义似乎是主流西方经济学早已解决的问题。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参与国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要一国具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就能改善该国福利水平,具体的论证方法是用消费者的消费组合点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或者用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增加(供求曲线与国际价格线所围面积增大)来表示。但是,这套基于李嘉图理论的分析范式几乎不关注贸易不平衡问题,而贸易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常态。由贸易失衡引致的国际收支调节问题,历来都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其中,汇率调节理论、利率调节理论、出口产品升级理论与资本流动理论等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办法。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其金融发展水平与中心国家存在显著差距,上述理论难以转化为国际收支调节的现实手段。
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所持观点不同的重商主义,强调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目的在于追求贸易入超与黄金流入,因为黄金流入对于贸易顺差国而言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但是,黄金的自由流动会改变贸易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使贸易失衡得到自动调整。因此,在重商主义盛行的年代,如果不依靠掠夺等非经济手段,贸易失衡难以持续。由此可见,用重商主义来解释当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也是站不住脚的。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追求贸易顺差,根据两缺口模型,是因为贸易顺差带来的国际财富转移正好能够弥补国内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但是,东亚国家在采用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实现了若干年的贸易顺差与高速经济增长之后,都没能摆脱经济增长动力枯竭的宿命。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贸易顺差虽然可以改善经济内部均衡、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却无法减轻一国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贸易顺差的实现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那么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初衷如何体现?另外,贸易顺差国通常是全球经济失衡调整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如果贸易顺差在改善国内经济结构上没有明显作用,那么贸易顺差对一国福利水平的提高有何意义?从贸易顺差的实现到一国经济总体实力的提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贸易顺差的扩大能否带来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常是一个外生变量。考虑到贸易规模的扩大会使一国具有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小国经济假设不再适用。Obstfeld Rogoff(1995)基于两国经济模型(以下简称OR模型),运用经常项目跨期分析法,推导出贸易条件与财富转移的关系式,并得出财富从外国向本国转移能够改善本国贸易条件的结论。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与贸易增长的现实经验似乎并不符合该结论。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从贸易总量来看,1998年我国贸易总额与出口额分别为3241亿美元和1837亿美元,除了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下滑以外,几乎一路攀升至2011年(前11个月)的33078亿美元和1724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6%和18.8%。从进出口差额的规模来看,1998年至2011年前11个月,贸易顺差从434亿美元扩大至1413亿美元,年均增长9.5%。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一般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1月的33.4%上升至2011年11月的53.2%。此外,我国服务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最近公布的《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显示,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分列世界第4位和第3位。
表面上看,外贸发展形势喜人,但贸易条件却划出了一条倒U型曲线,尤其是近年来跌落趋势更为明显。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从1981年至1998年,贸易条件指数经历了一个下滑反弹的过程,1998年达到峰值后持续恶化。以2000年为基期(=100),贸易条件指数从1998年的110.6下滑至2010年的75.7,总体恶化了31.6%。与传统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相比,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出现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因此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与诱因。
我国对外贸易现实与OR模型结论的差异,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选题,理由如下:(1)通过对这一悖论的解释,可以看清贸易条件改善是贸易顺差使一国福利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贸易顺差与贸易条件恶化的组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模式增长动力衰退的原因,这丰富了传统主流经济学对国际贸易利益的阐述。(2)东亚经济能否通过贸易顺差与国际财富转移来改善贸易条件,实际上是在回答具有东亚模式的国家能否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的问题。(3)贸易大国可以通过改变进出口贸易规模来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这又涉及内外贸之间的替代与协调问题。
一、两国经济模型的构建及其含义
国际财富转移主要通过以下两种作用机制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1)产品需求渠道:如果消费者对本国出口品具有强烈偏好,那么净国外资产增加(财富向本国转移)使消费者对本国出口品的需求显著增加,贸易条件随之改善;反之,如果消费者对进口品具有强烈偏好,那么财富向本国转移会使贸易条件趋于恶化。(2)劳动供给渠道:净国外资产增加引起的财富效应会使本国居民更多地享受闲暇并减少工作,出口品供给下降会使贸易条件趋于改善。
(一)基于跨期分析法构建一般均衡模型
在两国经济假设下,本国专业化生产商品,外国专业化生产商品,两国同时消费商品和商品。假设两国经济特征完全相同,外国相应变量加*号表示。
1.从商品需求层面看,假设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具有相同的等弹性即期效用函数,且效用水平取决于包含商品消费与闲暇享受的广义消费指数:
其中,C为本国商品消费指数,与分别为本国对进口品与出口品的消费量,表示商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份额(可把闲暇看成是一种支出,则总消费支出由商品消费支出与闲暇支出两部分构成),0<<1;表示进口品消费占商品消费支出的份额,0<<1。H为本国居民拥有的时间禀赋,L为本国居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