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9|回复: 0

20181933年棉麦借款——中美经济桥梁的建立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5 15: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棉麦借款合同》,美国给予中国棉麦借款,这是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不公开的变相经济援助,但它也是中美经济取得联系的桥梁,也是两国逐渐走向政治、军事联合抗击日本的行动的开端。
关键词:棉麦借款  国民政府  罗斯福政府
  一、战前的国际形势
  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以此为标志,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拉开帷幕。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次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生产相对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国国家政局动荡,政府频繁更迭,为解决这些经济、政治危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各种挽救措施,导致了世界局势自一战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继而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在亚洲,由于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不同,导致了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经济危机,给经济基础脆弱的日本以沉重打击,1931年,危机在日本达到顶峰。据统计,这一年,日本工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32.5%,对外贸易额减少40%,失业人口达300万。[1](P190)深刻的危机导致了日本国内外矛盾尖锐,为了摆脱困境,趁着西方各国应对本国经济危机的时机,决心侵略中国东北。东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各种矿物资源储藏量大,因此日本将目光瞄准这里,力图使东北成为它的独占市场,以缓和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经过精心策划与准备,日本于1931年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于1932年发动了“一二八事变”,矛头对准了淞沪地区。国联在接到中国的申诉后,派出李顿调查团,日本以李顿调查团的决议与其意见有别,退出国联。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标志着一战以来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德意日等国,逐渐向一起靠拢,他们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扩张。随着几个主要法西斯国家的政策明确,苏英美法各国都感受到了法西斯扩张行为的威胁。混乱中的中国形势使各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以及对待日本侵华问题上的态度及其转变。  
  二、国民政府借款政策的背景
  前文已经提及,深受经济危机之困的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南的柳条湖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将沈阳全城占领。此后,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随后,于1932年1月28日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将目光对准淞沪地区。占领东三省后,日本侵略者得陇望蜀,又觊觎关内。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依赖国联的外交方针,数十次拒绝了日本方面直接与中国交涉的要求。为使中国就范,日本施加了强大的军事压力。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二月中旬进犯热河。中国军队虽奋力抵抗,但由于南京政府未作充分准备,以至节节后退。在此情况下,南京政府连忙谋求列强“调停”,但未成功。而中国兵力、财力又不足于继续战争,这迫使南京政府放弃了不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的立场。而此时国联已经通过决议谴责日本,南京政府反又自愿与日本直接交涉,这在国联中造成极坏影响。5月31日,中日签订《中日塘沽协定》,中国默认了日本对我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以及以长城一线为“满洲国”的“国界”,使中国丧失了对于冀东二十二县的完全统治权。从此,华北门户洞开。
  三、棉麦借款的经过与内容
  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政府内以宋子文(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为代表的一部分亲英、美人士迫切希望依靠英、美力量遏制日本。之所以如此考虑,因为此时南京国民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30年代初国民政府财政紧缺到“每月收支相抵不敷之数常达一千五六百万元”, 1932年下半年和1933年上半年“实为两会计年度内最困难之时代”,财政极为窘迫。[2]与此同时,深受世界经济危机困扰的各国纷纷向中国倾销商品,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危机引起了国民政府内部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他们主张停止对日妥协,积极向英美寻求帮助,以制衡日本的侵略势头。而宋子文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1933年4月中旬,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开始了他长达四个月之久的欧美之行。5月初,宋子文抵达美国。他拟向美国商借两笔数目各为500 万美元的信贷,以便购买小麦和棉花。宋子文欲借棉麦借款首先建立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在此基础之上拉拢更多的政治力量,建立一个反对日本的“世界同盟”,在国际上为中国创造更多有利的空间。
  罗斯福经过与宋子文的会谈,最终同意了借款。5月26日,宋子文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华盛顿签定了《棉麦借款合同》。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向美国财政善后公司借款5000万美元。其中4/5用于购买美棉,1/5用于购买美麦;麦款中至少应有40%用于购买面粉;年息5%;限还本总期五年;棉麦的海运业务应有半数以上由美国有关公司承办等。”[3](P411)7月14日,国民政府立法院批准了该合同。
  但中国当年棉麦丰收,用量自给相差甚少,而大批美国棉麦输入,使国产棉麦的供销受到冲击,农民损失惨重。可见,此项借款确实沉重打击了中国经济。但是,如果我们从对日外交的角度观察,便可以发现,这项借款合同的签定,是美国对中国抵御日本侵略作出的一种援助姿态。它应该是南京政府外交上一项成功的举措。
  四、棉麦借款的意义:一座经济桥梁的建立
  棉麦借款在中美之间建立了一座经济联系的桥梁。就棉麦借款本身来讲,它是一笔具有开创意义的借款。首先,就中美两国而言,从1927 至1933年,美国一直不愿以政府贷款形式援助中国。此次中国政府的借款,为美国稳定国内市场行了方便。通过此次借款,两国政府的互信,为中美两国政府之间持续的经济往来打下基础。第二,棉麦借款采用了实物借款的形式,这是与以往借款的模式不同的,中国使用借款在美国购买棉麦,然后运至国内销售,以此种方式获取资金来购买各种物资。这是一种新型借款模式。这种以货易款的模式成了此后中美借款的范例,数年后的中美桐油借款、滇锡借款和钨砂借款等无不遵从了这样一个模式,尤其是桐油借款,更是在续借棉麦借款的基础上达成。中美两国政府之间通过一种新的模式建立经济上的联系,使美国更广泛的利益伸向远东,并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逐渐走向政治、军事联合抗击日本的行动路线,棉麦借款就标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