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
返回列表
查看:
243
|
回复:
0
2018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
[复制链接]
2269187
2269187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18: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与转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曾经出现过一场关于改革成败的大论战[1],源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经济过热、经济秩序混乱等计划经济所未曾有过的现象,尤其是80年代末期,一些人重新挑起了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认为改革的市场取向削弱了计划经济,犯了“方向性”错误,甚至把它与主义制度的存废直接联系起来。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了中国改革的进程,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事情的进展后来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召开而告一段落,中国经济改革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9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由于一方面俄罗斯经济经过“10年阵痛”后开始复苏,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尽管仍旧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许多改革中累积的“问题”,比如财政赤字增加、银行坏账增多、“三农”问题及失业等矛盾的加剧日益成为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障碍,曾一度得到“世界公认”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开始受到了质疑,于是有人又开始在反思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否是失败了?就连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数字也有人提出了商榷[2],于是乎又一场关于中国改革成败或者确切的说是关于中国经济转型成败的论战在界出现了。此论战中,主要也有两种观点[3],一种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是成功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渐进改革并没有成功,它只是解决了一些外围问题,市场经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本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讲是成功的,但是,中国经济并没有完成其“转型”——建立市场经济,而仍旧处于转轨过程中。
从1978年开始,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发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1.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
改革开放前,卖方市场主导的经济,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中国是“短缺”经济。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年均增长率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1989年至2001年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仍达到9.3%,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与1989年相比,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由第八位跃居世界第六位,超过了加拿大和意大利,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与前五位的差距也明显缩小。1989年我国GDP 仅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8.2%、15.1%、37.9%、53.3%和45.6%,到2001年,除与美国、日本差距仍较大外,已分别相当于德国、英国和法国的63%、81%和89%。中国的经济增长的时间之长,幅度之高,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平均每年增长8.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在经济持续增长和效益改善的基础上,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达1338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5%。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中国经济从供给导向的经济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截至2001年,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猪牛羊肉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居第二位、甘蔗居第三位、大豆居第四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奶类生产由1989年的世界第十八位提高到第八位反映了十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积极变化。主要产品产量中,截至2000年,彩色电视机、煤、水泥、化肥、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第二位,其中钢和发电量在1989年分别居世界第四位,这两种产品位次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变化。
2.由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
2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是中国大开了国门,打开了对外的窗口,中国经济融入到世界性市场之中。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在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1117亿美元的基础上,2001年进一步增加到5098亿美元,1979-2001年平均增速达15.0%。在世界上的排位,1978年为第25位?1989年上升到第14位?2001年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列第6位。其中商品进口额1978年为109亿美元,列世界第21位,1989年增长到591亿美元,列世界第13位,到2001年又增加到2436亿美元,列世界第6位。2001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497亿美元,1989-2001年累计达3814亿美元,是1979-198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21亿美元的32倍;外商投资的平均项目规模由80年代初的120万美元,90年代初期的130多万美元,增加到90年代后期的300多万美元。外商投资领域逐步拓宽,外商直接投资开始从农业、工业、、饮食娱乐业等领域向邮电通信、商品零售、保险拓展。境外大公司、大财团来华投资增多,世界500强中已有约400家在华投资。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亿美元,1989年增加到56亿美元,2001年迅速增加到2122亿美元,在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中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彻底告别了传统的封闭和半封闭的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
传统中国人难以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吃饭穿衣”的问题,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1989年突破600元,达到602元,1997年超过2000元,2001年达到2366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1%,比1979-1989年5.6%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与此同时,贫困人口也大量减少。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仅剩2900多万,比1978年减少2亿2000多万,比1989年减少7000多万。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市场商品丰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商品零售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0.6%。[4]从上面的数字来看,中国经济改革是成功的,但这只是量的变化,在质上即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这个目标上,中国的经济转型并没有完成。最基本的理由是,中国至今没有真正具备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前提,一个是良好完善的宪法和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另一个是具有“硬约束”的破产机制。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一个国家可以失去其物质财富,但只要人力资本和制度健在,就很容易恢复,战后德日的迅速重新崛起即是一例。因此好的制度是财富不断的源泉,迄今为止,中国人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制度上的进步[5],尽管还没有完成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但制度变迁已然发生,这是不争的事实。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