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6|回复: 0

2018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8: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新经历了三次大的结构调整,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局限性。在改革开放,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条件下,对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变迁及宏观政策进行评价,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健康是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经济结构 战略调整 宏观政策
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有三次重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第一次是"一五"计划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时期,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三次调整都有各自所针对的背景。对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变迁及宏观政策进行与,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一、 建国初期至"一五"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建国初期,对旧中国沿续下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经济结构,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进行了较为彻底地改革与调整。在所有制方面,经过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并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在产业结构方面,虽然尚未完全解决旧中国极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并从方针政策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营方向,使一、二、三次产业均有很大恢复与发展。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事权的需求大大高于财权的供给,对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来说,主要不是协调不协调的,而是如何加快恢复和发展的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事关国家安危的战略性产业,中国又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农业所有制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326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483.9亿元,提高48.5%,年均增长14.1%。粮食3 088亿斤,比1949年增加42.8%,年均增长12.6%,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产量11.3%。.棉花2 607万担,比1949年增长193.4%。平均增长43.1%,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高53.6%。其他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均比解放前有大幅度的增长。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不仅为农业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的发展和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通过贯彻"共同纲领"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工业体系,使工业也有了明显的恢复与发展。工业总产值1952年达到343.3亿元,比1949年的140亿元增长144.9%,年均增长34.8%。工业在整个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由原来的30%上升到41.5%。各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产量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当时破坏严重而又对国民经济很大的运输,有了较快地恢复与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4 518公里,接近解放前的最高年份。公路、航运及民用航空也有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这个时期,党和政府根据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实际和经济的客观要求,采取了"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重视并积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努力加强国营商业,注意发挥国营商业的主渠导作用,同时也大力扶持集体商业和私营商业,发展城乡集市贸易,搞活市场流通,从而推动了整个商业的繁荣与发展。1952年,全国商品流转额达到276。8亿元,比1950年增长62。3%;农副产品采购额为129.7亿元,比1950年增长62.01%,①a对促进生产,调剂供求,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五"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发展计划。它是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以发展生产力同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为特征,通过三大改造,以单一的公有制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其中,私有化的农业转化为集体经济,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为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最为突出的变革。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产业结构方面调整的力度,改变旧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状况,加强民族经济独立性,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开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力加强基础工业的发展战略,并由此把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作为"一五"计划的奋斗目标。在工业化方面构成基本任务的建设项目有: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和由限额以上的694项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项目,这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打初步基础的内容。除此以外,加上农林水利、运输邮电、文教卫生等,全部限额以上建设的单位有1 600个,限额以下有5 000多个。②a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财政拨付的基本建设资金增多,在工矿建设方面,实际施工单位达10 000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达921个。与此同时,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对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作了有计划按比例的投资安排。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本结构框架。  
我国的"一五"计划是我国计划经济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而又积极慎重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大的运动的干扰,完成得比较顺利,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所以,这期间所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基本上是成功的,尤其是在产业结构方面所进行的调整,求真务实,分步到位,意义重大而深远,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落后状况。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其中钢铁工业的投资力度和新建、改建与扩建规模均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但其发展并未超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可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能源、交通的落后状况有所改变;农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农田水利、农用机械、农用推广站、有线广播网、化肥农药等有了新的发展;商贸、、科技、医疗卫生有所改善。既独立自主又合理利用外资的民族经济已初步建立起来。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计划经济,在当时的条件下,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就当时的情况看,"一五"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虽然注意到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的合理化问题,由于计划经济在指导思想与实践上的局限性,也同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过早过快地进行并完成了所有制结构公有化的改造过程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性的生产关系建立不久,应该有一个巩固与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农业,广大农民经过土改分到土地时间不长,生产积极性正高,虽然出现一些贫富差别,但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正常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过急过快地进行合作化,让农民适应公有制和大锅饭的分配方式,显然缺乏激励机制,是不利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  
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建国初期的合理调整,其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向有较大改变,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过早地进行公有制改造,对经济特别是对消费经济的发展并不十分有利。同时,单一的公有制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工作中的政府行为,使国家经济基本上失去了市场调节的功能,而主要由体现国家意志的指令性计划的调节,这就容易产生后来象"大跃进''那样的宏观决策的失误。产业结构调整虽然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重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过高,农业和轻工业投资相对偏低问题。此外,对产业内部的结构合理化问题重视不够,调整的力度不高。农业的种植结构品种比较单一,过于注重粮食生产,而忽视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指令性干预,特别是一些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瞎指挥,是计划经济时期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工业中的能源工业如电力、石油、煤炭等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协调的地方。铁路、公路、船舶、机场等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投资力度有限,其落后状况的改变速度仍比较缓慢,尚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技术及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尚未放在十分宝贵突出的位置,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有限,从而也影响到经济运行的质量与速度。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是难以避免的,它与"一五"时期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是第二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