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3|回复: 0

2018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6: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我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以上,可能多至1万年。精耕细作传统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孕育于春秋,而奠基于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发展。它的内容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飞跃发展?
; 农业是国民的基础。经济基础的急剧变化,必然影响上层,而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回过来影响经济基础。战国时代是我国上著名的变革剧烈的时代,许多方面表现出划时代的变化,而农业的飞跃发展刚巧发生于这一时期,其间当有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 而且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地主封建的开始,在这开始时期奠定的农业组成和发展趋势,对后世具有深厚影响。
本篇企图对以上这些问题,以农业为中心,简单地旁及有关方面,作一个综合论述和概括分析的尝试。
;
一、农业技术的飞跃和精耕细作传统的奠基
;
; 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
; 《诗经》及其他春秋以前的书中,说到耕的地方不少,但没有一处说深耕的。在战国时代的作品中,深耕就变为通行的语汇了。
; 《国语·齐语》说:“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①。”
; 《孟子·梁惠王上》说:“深耕易耨”。
; 《·则阳》篇说:“昔予为禾,耕而鲁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 《荀子·天论篇》说:“楛耕(耕得粗恶不精)伤稼”。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
由此可见,深耕熟擾是战国时代开始强调的,要求把土地深翻,把翻起来的土块破碎磨平。耕的深度虽没有说明,但据《吕氏春秋·任地》篇说:“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要求做到下层湿润,杂草根和种子被深翻烂掉,害虫也被深埋杀死。又据《考工记》,当时主要耕具耜的头长1尺1寸,一次刺土可以插进土中1尺有零,也就是可以耕到1尺深,合今7市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国语》是战国时代人写的,虽然此处所说,管仲对桓公的话,但未必真是管仲所说,显然是假托的。
;
; 而且《吕氏春秋·任地》篇提出和改良土壤的一些原则和要求;谈到做垄和沟的方法,指出在高旱田要种在沟里,低湿田要种在垄上。又《辩土》篇指出春耕时要先耕强土,后耕弱土(强土、弱土即现在土壤学上所谓重土、轻土)。《考工记》指出用直庇的耜耕强土、用句庇的耜耕弱土(解释见第二节)。可见战国时代对于土壤和耕作已经积累相当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 施肥在春秋以前文献中看不到明显记载,到战国才受到重视。
; 《孟子·万章下》说:“百亩之粪”。又《滕文公上》说:“凶年,粪其田畴而不足。”
; 《荀子·富国篇》说:“掩地(耕地使土相掩盖)表亩(表明田的经界),刺艸(除草)殖穀(种植庄稼),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又《致士篇》说:“树落则粪本”。
; 《韩非子·解老》篇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 《吕氏春秋·季夏纪》说:“是月也,土润溽暑(土壤湿润,天气湿热),大而时行,烧薙行水,如以热汤(薙指除草、割草,烧不一定用火烧,可能指此时天热多雨,好比烧了热汤浇上去一样),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 这些资料,特别是《荀子》所说:“多粪肥田”,和《韩非子》所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说明战国时代已经把施肥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农民已在努力于多施肥料。
; 从这些较早的记载起,在我国古农书中,一向把肥料称做粪,施肥称做粪田。粪原指扫除的废物,亦指人畜的粪便。从这个意义上推测,大抵最初是用畜粪和农场废物作肥料的。此外,“树落则粪本”,已经明白指出树叶腐烂可作肥料,《吕氏春秋·季夏纪》也指出杂草腐烂后可以肥田,说明那时已经认识并且重视绿肥的功用。
灌溉的起源较早。《诗经·小雅·白华》说:“浇池北流,浸彼稻田”,已经说到稻田的灌溉。春秋楚庄王时(前7世纪末)楚相孙叔敖建造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可说是我国较大的蓄水灌溉工程中的最早的。但大发展则在战国时代。魏文侯时(前5世纪),西门豹引漳水溉邺(在今河北临漳县),襄王时(前4世纪末)史起又加修建。当时人民歌颂说:“决漳水兮溉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指出改良盐碱土和提高生产的功效。秦昭王时(前3世纪初),蜀守李冰凿离碓,穿二江,筑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五百多万亩。秦王政元年(前246),韩使水工郑国入秦,劝秦凿泾水作渠,渠成,名为郑国渠,溉地四百多万亩,“皆亩收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①。”此时列国都有兴建,大小溉田沟渠甚多,不可胜数②,以上所举只是其中几个最著名的。而且漳水是泥沙很多的浊流,在这样早的时候就能首创渠口多首制使不易淤塞③。都江堰工程措施的一些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现在,仍是世界上最轻的伟大灌溉工程。若不是灌溉受到特别重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会产生这样技术水平很高的伟大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汉书·沟洫志》。
; ②; 《汉书·沟洫志》“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甚多,然莫足数也。”
; ③; 详见郑肇经《中国史》。
;
; 在没有地上水源可以利用时,则凿井用桔槔汲水灌溉①。
; 另一方面,《荀子·王制篇》说:“修堤梁(修建堤坝,梁指中空而可以让鱼往来的拦水坝),通沟浍(疏通水道),行水潦(排去多余的大水),安水藏(蓄水备用),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耕种收获),司空(官名)之事也。”《吕氏春秋·季春纪》说:“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无有障塞。”又《孟秋纪》说:“是月也……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这些说明水利被看作国家的重要事务,并且把按时检查与修理排在经常日程的范围内。
; 先秦文献中看不到关于选种的记载。但从古人强调土宜,要为一定土壤选种适当作物,《诗经》里歌颂良种(《大雅·生民》:“诞降嘉种”),以及当时已有类似品种的区别,黍有柜、枉,稷(谷子)有粱、糜、芑,又有早种、晚种、先熟、后熟的植、穉、重、穋等区别,而谷子的优良品种称为粱的特别受到珍视,如此等等看来,可见战国时代已经知道选用良种。
; 适当密植作为获得丰收的要诀,可以说是战国时代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宝贵经验。《吕氏春秋·辩土》篇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一套颇为完整的理论,和实现这种理论的具体方法(详后第二节)。
; 驱除虫害,很早就受到注意。例如《诗经·小雅·大田》说:“去其螟螣,及其蟊贼。”关于实际防治方法,在先秦文献中只有《吕氏春秋·任地》篇所说的用深耕来杀死害虫。
; 出苗以后到收获以前的田间管理,包含很多项目。中耕除草是其中重点,也是最先受到重视的。西周以前就重视除草,到战国时因农具改良而效率提高。除草同时也就是中耕。中耕主要为着松土保墒,又往往和培土相结合。战国时代习惯以耕耨并称。《吕氏春秋·任地》篇要求“五耕五耨,必审以尽”,把中耕除草的勤做多次和做得细致周到,提到很重要的地位。
; 我国农具用铁,开始于春秋,广泛应用则在战国时代,影响非常大,留待第四节详细讨论。
以上已按照农业“八字”逐一检查,深耕(及其他一系列的土壤管理和改良)、施肥、密植,完全发生或开始强调于战国时代,“水”和“工”在战国有划时代的发展,“管”也提高到较高水平,只有“种”和“保”是较薄弱的环节,但也有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基于战国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用桔槔灌水见《庄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